第42頁(第1/3 頁)
他說,中國曾經期望,因為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長期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本來應當對中印邊界問題抱有一致的看法,&ldo;採取互相同情、互相諒解和公平合理的態度&rdo;。但是,與此相反,&ldo;印度政府竟要求中國政府正式承認英國對中國西藏地方執行侵略政策所造成的局面,作為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根據&rdo;。更嚴重的是,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施加&ldo;種種壓力,甚至不惜使用武力&rdo;。印度不承認中印邊界未經劃定的事實,力圖從&ldo;軍事、外交和輿論等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印度的企圖是要把自己關於邊界問題的片面主張強加於中國方面&rdo;。這種企圖是永遠不能實現的,而且這樣做,除了損傷兩國的友誼,使邊界問題複雜化、更加難於解決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結果。周恩來最後要求印度撤回&ldo;越境的印度軍隊和行政人員&rdo;。他說印度如果採取這樣的一個措施,&ldo;籠罩著兩國關係的陰雲也會迅速消散&rdo;。
新德里認為這封信幾乎是毫不掩飾地對布拉馬普特拉河以北的整個東北邊境特區提出了要求‐‐根據尼赫魯的說法,&ldo;要印度或幾乎任何一個印度人接受這項要求都是不可能的,不管其後果如何&rdo;。如果說印度方面對這封信理解錯了‐‐有證據說明它是理解錯了‐‐中國也必須承擔部分責任。周恩來以前保證過,一旦舉行談判時,中國會接受麥克馬洪線;但在這封信裡,上述保證幾乎看不到了,它縮小為解決邊界問題時應當以&ldo;當前的實際情況&rdo;作為依據的提法。他還大大誇張了西藏/中國過去到達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部落地帶的範圍。事實上,西藏/中國過去除在達旺地區以外,對該地區的某些較大的山谷僅進入幾英里之遠,但周恩來現在說中國的行政管轄達到了整個部落地帶。這種說法,同印度主張麥克馬洪線只不過是使以前的&ldo;自然的、傳統的、種族的和行政的邊界線&rdo;合法化的說法一樣,也是帶有傾向性的。可以看出,雙方此刻都堅持把事實上是一片無人地帶說成是一直處於它自己的管轄之下。
在新德里看來,周恩來的信件,如尼赫魯不久後所講的,是等於&ldo;[中國人]對一個想同他們友好的國家確實不講信用&rdo;。但是如果對這封信加以分析,聯絡到寫這封信前後中國發表的多次宣告,聯絡到寫這封信時北京方面對中印關係的狀況的看法,說明周恩來的本意也許是表示中國對邊界問題的基本態度並沒有變化。寫這封信的時候,由於西藏叛亂以及印度同情叛亂分子的叫囂已經使中印關係變得十分緊張。北京懷疑印度已經從同情進而秘密援助西藏叛亂分子,容許他們從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庇護所竄回西藏進行襲擊,並且讓臺灣國民黨政權的特務在噶倫堡自由活動,偷運破壞分子、武器彈藥進入西藏。當時在印度爆發了強烈的反華情緒,甚至有人號召進行戰爭。尼赫魯雖然在此以前大體上維持他的友好的、平靜的語調,但也公開同情西藏叛亂分子。當達賴喇嘛流亡到印度,剛剛在一個山區避暑勝地住下時,尼赫魯馬上就去拜訪他,大肆宣傳,以表示對他的同情。這就很清楚,印度將不再遵守它不讓達賴喇嘛從事政治活動的保證。達賴喇嘛在六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佈了成立西藏流亡政府。關於邊界問題,尼赫魯不但排除了透過談判協商解決的可能性,而且對一塊切斷了新疆和西藏間唯一的陸路交通線的領土提出了斷然要求。更有甚者,在麥克馬洪線和西段,印度軍隊都在向前推進:在兼則馬尼、朗久和塔馬頓三地,越過了地圖所標明的麥克馬洪線;在西段的班公湖附近,另一支印度巡邏部隊於七月間為中國所捕獲(那時空喀山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