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2/2 頁)
民主德國長期實行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國家98以上的經濟活動都納入計劃之中,這種權力集中,依靠行政手段、排斥市場調節、單純計劃管理的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在這種集中計劃體制下,價格體系扭曲、資訊傳遞失真、資源配置不合理,到80年代後期,計劃體制的潛力就已挖盡,國民收入逐年減少。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相比,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
在經濟上,民主德國對蘇聯、東歐的依賴也過深。由於重點發展與經互會內成員國間的經濟合作,使得民主德國經濟發展嚴重脫離了世界經濟,使其經濟、科技腳步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民主德國的外貿70是針對成員國的,這種內部交流往往是低水平的,缺少競爭機制。而經濟一體化又主要侷限於生產領域的專業性協作,高科技難以交流和發展。
到80年代後半期,由於民主德國長期忽視對外開放,其產品已很難出口國際市場。僵化的經濟體制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也造成了市場供應的緊張。由於許多消費品價格幾十年不變,教育與醫療免費等社會福利制度,民主德國背負了沉重的財政補貼的負擔。低物價與確定物價根本上違背了價格規律與經濟規律。此外,民主德國80年代以來背負的沉重的內債、外債也造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困難。
列寧指出&ldo;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rdo;民主德國生產率水平上的差距與經濟建設中的失誤,才是導致公眾要求統一,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因素。
第七章 走向統一
40年來,統一,是整個德意志民族所渴求的,但從來就被認為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只能留給後人去解決。二戰後,德意志的分裂意味著歐洲的分裂,世界的分裂。維護這種分裂一直被認為是維護&ldo;歐洲和平&rdo;即雅爾達體系的核心內容。然而,歷史是富有戲劇性的。當它的車輪駛入90年代時,由於東西關係、特別是蘇聯對西方的關係不斷的緩和,以及蘇聯、東歐所發生的深刻變化,統一問題似乎一夜之間被提上日程,並以火箭般的速度向前推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