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大師,先生(第1/2 頁)
胡承蔭這個旁聽生才在南嶽分校呆了沒幾天,就感覺自己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他這個徹頭徹尾的理科生第一次真正領略文科學科的魅力。他聽聞一多先生的“詩經”和“楚辭”,先生慷慨激昂的氣度和淵博的學識讓胡承蔭深深折服;他聽吳宓先生的“歐洲文學史”,吳先生認真的板書和浪漫的天性也讓他印象深刻;還有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和錢穆先生的“中國通史”,先生們學富五車的深厚學養讓胡承蔭大開眼界。
但最讓胡承蔭印象深刻的是羅庸先生講的“杜詩”和英籍教師燕卜蓀講的“英國詩歌”和“莎士比亞”這兩門課。
杜甫生逢離亂,一生動盪,留下許多感懷身世之作,因此羅庸在講杜詩時時常以詩歌借鑑當下。一次羅先生教《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他一開始先讀原詩: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羅先生吟完詩,沉吟了片刻,接著說: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黃鵠哀鳴不止,不知道自己將去向何方。我們此刻又身處何種境地呢?敵騎深入,平津淪陷,我們流落到這深山之中,卻不知能在此處安身到幾時呢?”
說完,羅先生輕輕嘆了一口氣,課堂裡鴉雀無聲,只有窗外的秋風不停地拍打著窗欞,發出粗噶的響聲。家國離亂,不需要更多解釋,這些在少不經事的年紀卻早已經歷了顛沛流離的學生們親身理解了千年之前的詩聖杜甫於亂世之中發出的沉痛哀鳴。
胡承蔭第一次聽燕卜蓀課程的時候,完全被他深厚的學養驚住了。因為南嶽的圖書資源十分貧乏,雖然要開莎士比亞的課,可是因為燕卜蓀剛來南嶽分校,許多書都放在長沙沒有帶過來,他手頭連一本《莎士比亞全集》都沒有,可他照上不誤。第一天上課他要給大家講《奧瑟羅》,正在同學們困惑的時候,只見他走到黑板前,把奧瑟羅的原文整段整段地默寫在黑板上,給大家念,再一一詳細講解。這驚人的記憶力真是讓胡承蔭真是讓胡承蔭目瞪口呆。
但胡承蔭最喜歡的還是教寫作的周曦沐老師,他也是古往今來的文學著作信手拈來,寫的一手好板書,玉樹臨風、儀表堂堂,在女生裡面特別受歡迎,但男生們也實在嫉妒不起來,因為他時不時就會把愛妻掛在嘴邊,說起她時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再加上週曦沐言語幽默、作風灑脫,從來不因為自己是老師而故作姿態,而是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實在是讓人發自內心地憧憬和欣賞。
在南嶽,胡承蔭不僅遇到了許多好老師,還交了許多好朋友。因為他有一種不管走到哪裡都能迅速和別人打成一片的本事,這本事是在勸業場說相聲的時候砸現掛和在飯店裡面跑堂練就的。幾天的功夫,他就已經跟同學們混的很熟了,大家都喜歡上了這個機械系的旁聽生,他總是知道各種稀奇古怪的奇聞異事,隨便說個故事都能逗得人前仰後合,簡直成了大家的開心果。
課間休息的時候,教學樓前的臺階成了胡承蔭表演的舞臺。他坐在臺階上,一群同學圍在身邊,他手裡拿著一撮毛,煞有介事地講著: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大家紛紛搖頭。
“這是老虎的毛!”
他剛說完,同學們紛紛表示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