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社會學的旁聽生(第1/4 頁)
長沙臨時大學報到日期截止到1937年11月24日,11月25日開學。10月26日,趕到長沙的第一批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們一起參加了在聖經學校的校本部舉辦的1937-1938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典禮。
因為11月1日才正式上課,而文學院還有近一個月才開課,工學院的開課時間也較之本部更晚,所以兩人得以在開學之前一起把整個長沙城好好地逛了一遍。胡承蔭在長沙的照相館買到了膠捲,給楚青恬拍了好多照片,連同之前在天津拍的照片一起沖洗了兩份。
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候,楚青恬乘客車前往南嶽分校,胡承蔭為她送行。上車後,楚青恬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胡承蔭在車下把裝有照片的紙袋從視窗遞給她,只見她抽出照片,許多照片都是胡承蔭在她不經意之間偷拍的,不論是身處綠水青山的明媚之中還是市井巷弄的喧囂之地,她青春逼人的臉上都有一種不知前路的迷惘和憂傷,那是她從沒有看過的自己。
“拍的真好,謝謝你。”楚青恬覺得心裡湧起一股暖意,但是除了“謝謝”,她實在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
“咱們也算患難之交了吧,你跟我客氣什麼呀?”
胡承蔭目送滿載的客車開遠,楚青恬微笑著向他揮手告別,胡承蔭看著她越來越小的身影,再也壓抑不住心裡的衝動,對著汽車大喊起來:
“楚青恬!我可以去看你嗎?!”
楚青恬先是愣了一下,笑著點了點頭。
終於,那輛載著心上人的客車再也看不見,胡承蔭漸漸收斂了笑容,悵然若失之後,心裡湧起一陣酸澀。這一路上,楚青恬對她說的最多的就是“謝謝”,這是十分有禮貌的兩個字,也是“見外”的兩個字。雖然這幾日兩人可以說得上是朝夕相處,但胡承蔭並不覺得兩人的距離較之初識有更進一步,他可以感受到楚青恬的對他的信賴,但相處時她仍固守著兩人之間的距離,頗為生疏和客氣。胡承蔭很想要再拉近彼此的距離,然而已經沒時間了。剛才一時衝動問出的那句話,也是因為不捨。他不想讓她困擾,無奈管不住自己的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他搔了搔少年頭,自言自語道。
長沙臨時大學文學院設在衡山半山腰的聖經學校分校,楚青恬到校後很快就被安排住進了女生宿舍,女生一共不到二十人,四人一個房間。她的室友另外三人全部來自清華,且之前就彼此熟識,只有她一人是北大的,雖然另外三人對她也十分友好,但楚青恬仍不時地感覺到孤單。
楚青恬之前有預料到教學條件會很差,沒想到會這麼差。11月15日第一天上課,沒有教材、沒有資料,甚至連上課的黑板都做不到一間教室一塊,但所有的老師都是一流的老師,他們大多有豐富的學養和遊學的經歷,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他們頭腦中的東西隨便掏出一點,就夠學生們消化好久了。
平靜的生活環境讓人產生了身處太平世道的錯覺,可是剛剛開始上課,這錯覺就被打破了。一個去長沙辦事的同學帶回了一張《長沙日報》,課間的時候拿出來跟同學們討論,楚青恬一下就聽到了“上海淪陷了”五個字,她顧不得別的,馬上把報紙搶過來拿在手裡,只見上面確確實實用大字刊載著“上海淪陷”四個大字,報道的內文詳細介紹了11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之後,上海淪陷的經過。在楚青恬看來,字字錐心。
這是真的,白紙黑字寫著,不由得她不信。
這是一張11月12日當天的報紙,然而楚青恬看到這則報道,已經是五天後的事了。沒有廣播,沒有報紙,這裡與外界隔斷了一切訊息的來源,似乎成了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風景秀美,環境安逸,是求學的好地方,可是楚青恬卻時刻擔心著自己的父親,他曾在信中說一定要回國與家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