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盲杖(第1/2 頁)
郝哲被扣押後,盲杖一直在他手裡。
陳立去取,可大概郝哲太過精明,一個勁的問為什麼突然又要看他的盲杖,他心有所感,不肯放手,說他是殘疾人,拿走他的盲杖是侵犯人權,語氣中還有一絲慌張。
郝哲在儘量壓抑著情緒,可陳立看的出來,他緊張了,在這幾天扣押審問中,他都淡定自若,此時卻難得心思外露。
陳立解釋警隊要對扣押的嫌疑人做安全檢查,只要檢查一下就會還給他,還告訴他,差不多這幾天就會送審。
聽到送審,郝哲才放下心,“送審後,是不是很快就能判了。”這話像自言自語,“證據很全,應該判的很快,我這樣的,會是死刑嗎?”
陳立拿過盲杖仔細端詳,卻沒有回答他。
那盲杖頂端確實是六芒星logo,握在手裡質感極好,如果仔細看上面的圖案是一個小夜燈。
陳立特意去網上查了這個牌子的盲杖,光亮對盲人並不重要,可這個設計,不是給盲人看的,是黑夜中給其他人看的,避免車輛和陌生人碰撞。
要在盲杖內安裝感應系統,並且盲人不知該何時換電池,特意通體都做了太陽能光板,這技術對於其他產品來說,早多少年就有了,算不上高科技。
卻成了盲杖中很小眾的存在。
其實這反應了社會對這類人群的忽視,大眾自以為盲杖只是一根用來探查前面有無障礙物的棍子,做成摺疊方便拿取已是先進了。
從沒人考慮到盲人晚上一個人出行的困難,好像所有人都預設,盲人不會在夜晚出門一樣。
可盲人的世界,白天和夜晚又有什麼分別。
這細節是平時不會有人關注的。
陳立在網上查了帖子,看到這些解說,內心極其震懾。就算他是警察,就算是周圍會對盲人盡力幫助的人,都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過,所有的幫助都是主觀的自以為是。
這個牌子的誕生,最初也是因老闆的愛人意外受傷成了盲人,他才開發了這個產品。
品牌本身帶有的感情色彩,早超出了它的實際價值。
可這種盲杖賣的並不好。
盲人自己無法上網購買,幫其購買的家人也好,朋友也好,都只會買大眾的品牌,絕不會想在一根盲杖上多花心思。
聽說品牌老闆的妻子去世後,就徹底停產了,只留下極少的庫存。在國外都很難買到,何況國內。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代表了贈送之人的用心程度。
陳立內心波動,手摸著這根已經有些磨損的盲杖,摺疊處,確實有刻字,不是盲文,是漢字,這個位置是使用者經常摸到的。
陳立閉著眼,帶入自己,每次開啟和收起時,手指都會拂過。
上面刻了四個字,“折枝為好。”
小寒查了,這句詩出自郝哲詩集最後一頁。
原詩只有四句,“霧中盡雀,攜手難離,折枝為好,我心永寧。”
和整本現代詩相比,最後這首顯得不倫不類,據說當初出版社並不想放這首,是郝哲一直強烈要求加上去的。
陳立等人反覆讀這首詩,也沒察覺什麼問題,“或許就是他們這種文人,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感。對方拿捏住他的性子,送他的東西自然也都詩情畫意,不過是讓郝哲更死心塌地。”
小王發表著看法,已經查了郝大偉名下的購買記錄,沒有查到這根盲杖,那麼最大可能就是紅痣女送給郝哲的。雖然目前沒有證據,但這也許是個突破口。
盲杖上有編號,相信只要找到購買途徑,那個女人的身份就能確定了。
小寒對盲杖上的刻字比較敏感,平時又愛看郝哲的詩,她不認為就是矯情的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