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卡巴多契亞地區的部分火山岩錐由於開鑿了孔洞用於居住,在外形上酷似蜂巢,因此又名&ldo;蜂巢巖&rdo;。裡面住滿了當地居民,形成大型居住區。1959年地震後,大多數居民遷出蜂巢巖,就近建起了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物。這種蜂巢巖群裡摻雜著現代房舍,也是卡巴多契亞的一種特殊景觀。少數的蜂巢巖裡今天仍居住著一些貧窮的吉卜賽人,還有些蜂巢巖因長時間荒廢而無人居住,成為鴿群的巢穴,有一個山谷因此而被稱為&ldo;鴿子谷&rdo;。
土耳其的戈爾姆國家公園和卡巴多契亞的巖洞建築,作為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於198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戈爾姆國家公園和周圍的地區包括不同的城鎮、村莊、小村落。大約有2萬人生活在國家公園的範圍裡,65萬多人居住在周圍的社群。
卡巴多契亞當年曾為希臘所統治,所以希臘人一直在此居住。1924年,土希兩國政府達成協議,交換居民,基督徒撤出卡巴多契亞,土國政府為保留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將戈爾姆一帶的洞穴教堂,盡其所能地保持其原有的風貌而成為&ldo;露天博物館&rdo;。
近代鄂圖曼帝國衰退後,青年軍官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從外國侵略者手中爭取了土耳其的自由。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iddot;阿塔土克於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以和平與安定為基礎,實現了驚人的經濟發展,促進土耳其的現代化。在變化和成長之中,土耳其人持凱末爾&iddot;阿塔土克的箴言:&ldo;國內和平,世界和平&rdo;,力圖更大的成就。
第五章:失落之城‐‐那不勒斯
古老的維蘇威火山俯視著一片美麗的土地,它被風光旖旎的海灣環繞,貪婪地將周圍的陽光島嶼納人羽翼之下,這座得到義大利人無限寵愛的城市就是那不勒斯‐‐歐洲著名的音樂和藝術之都。在悠長海灣的兩端,一邊是艾斯切爾島,一邊是瑟瑞那半島和龐貝古城,它們共同構成了那不勒斯明媚如畫的綺麗風景。
這個南義大利最大的城市曾經招致許多外來勢力的侵擾。最早是神話土地上的希臘人,然後換成雄心勃勃的羅馬人‐‐偉大的奧古斯都大帝最愛到此避寒;後來的倫巴底人和拜佔廷帝國也分別享受過這裡的陽光海灘。各民族為那不勒斯及南義大利帶來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痕跡,希臘、法國、西班牙的風味融合為一,特別是1318世紀的歐洲品味,對這裡影響深遠。
那不勒斯的自然環境反映出原始時代的面貌,這一原始風貌引起人們的驚異和關注。幾千年來,這一地區的人類活動一直不曾中斷。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總能從地中海環境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感官享受,從遠古以來,拉丁語的作家就將那不勒斯稱之為&ldo;幸運的坎帕尼亞&rdo;,因為火山灰形成的土壤極為肥沃,溫和的地中海氣候四季咸宜,富饒而又各有特色的鄉村具有獨特的風采。在這個古老而獨特的地區,那不勒斯及其海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碧波蕩漾的地中海,還是高深莫測的維蘇威火山,都竭盡全力裝點著那不勒斯的神秘與美麗,被遺忘在記憶中的失落之城與寫盡繁華的雄偉宮殿在海浪聲中婉轉傾訴,給這片土地雋刻下永不褪色的驕傲與輝煌。
第一節:平息痛苦
提起那不勒斯,首先使人想到的是風景如畫的那不勒斯灣,腦海中顯現出的美妙景色生動、清晰又相互映襯,強烈地觸及人們的各種感官,使人豪情頓生、浮想聯翩。當位於那不勒斯灣的中心,置身於由小船和漁民構成的網路之中時,來自視覺的驚嘆提醒人們:正是這些漁民,繪製出穿過卡拉西洛奧和迪&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