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埃爾吉斯的噴發使大量巖漿與火山灰鋪灑在原本冰冷堅實的臺地上,冷卻後的火山熔岩形成了柔軟鬆脆的凝灰岩,塑成了卡巴多契亞的雛形。千萬年的歲月無情地剝蝕著脆弱的巖層,經年的風雨把這種延展性極好的巖層雕刻成了奇異的&ldo;拜瑞巴卡&rdo;,一個奇怪的名字,意思是&ldo;神之煙囪&rdo;。它們或疏或密地坐落在起伏的荒涼高原上,尖尖的塔峰和風蝕的錐頂巍然屹立,像是嬉戲的孩子們留下的精巧玩具。人們的想像力為這些奇特的岩石賦予了生命:它們被看作惡魔巨人,被安拉變成石頭的入侵者或是小精靈和仙女。勞裡諾的蒂羅里斯的傳說‐‐那位集12個人力量於一身的矮人國王,在這裡被按照中東地區的傳統重新演繹了。
距尤加普城只有幾公里的地方有一處侵蝕地貌最明顯的山谷,數百個高度從幾十米到100多米不等的石錐緊密排列,聚集在一起彷彿是要拍攝集體照。人們驚訝於這鬼斧神工的壯觀景象,形象地稱之為&ldo;神之煙囪&rdo;。
在這些石錐的頂部,人們總能發現一塊堅硬的黑色岩石,它獨特的位置也解釋了這種地貌的成因,科學家稱這種過程為變異侵蝕。那些巨石被火山噴發腐蝕成多孔的凝灰岩,保護著下面的熔岩層免遭風雨的侵蝕,日久天長之後,就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形態。巖錐是被自上而下風化的,但看起來卻像是一片石林,直刺雲霄。
直到20世紀初,卡巴多契亞的旅遊業才發展起來,&ldo;神之煙囪&rdo;一直不為西方人所知。直到1907年,一位耶穌會會員偶然發現了它們,並把令人難忘的記錄帶回了祖國,他激動地形容道:&ldo;石頭被奇特的山谷切割成不同形狀,周圍的景色讓人膛目結舌……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rdo;
如今,千奇百怪的巨型石錐依然佇立在起伏連綿的溝谷中,它們是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住者,是自然之神在荒涼大地上創造的藝術品,人們拜渴這一偉大奇蹟的同時亦在尋找幻想中的真實。也許是一隻休憩的駱駝,也許是幾位羞澀的少女,魔境的魅力總是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第二節:陵廟之城
火山不僅為卡巴多契亞雕刻了&ldo;神之煙囪&rdo;,還為安納託利亞高原周邊地區帶來了肥沃的土地。人們聚居到這裡繁衍生息,如同大多數農業民族一樣,他們把掌管土地和豐收的女神奉為聖母,用最肥美的牲畜供奉她。肥沃和富足引來了農民,隨後是商人,最後是異族的統治者。卡耶塞是當地的最大城市,外族統治卡巴多契亞地區的遺蹟在那裡最為集中。
在城市的考古博物館裡,陳列著從附近的庫爾特比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庫爾特比又被稱為喀尼什,留下許多樸實憨厚卻帶有文化特色的陶土藝術品。博物館還收藏著寫有楔形文字的石片,有古代的商業協定、信件、合同等。透過它們,學者可以瞭解在公元前2000年時期統治這片土地的西臺人的生活。這個發源於土耳其境內的偉大民族馳騁在文明懵懂的歷史上,他們的武器先進,使用短斧、利劍和弓箭。在冶鐵方面頗具名氣的西臺是西亞地區最早發明冶鐵術和使用鐵器的國家,國王把鐵視為專利,不許外傳,以至鐵貴如黃金,其價格竟是黃銅的60倍。西臺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使來敵聞風喪膽。
在這裡還能找到羅馬時期的雕塑,發達的商業活動和卡巴多契亞的富饒同樣吸引了羅馬帝國,他們把卡耶塞命名為塞撒裡。由亞歷山大大帝帶來的希臘化運動在羅馬帝國時期同樣盛行,今天遍佈卡巴多契亞的仍然是這一時期留下的建築和雕塑。戰爭的季風將帶有海洋氣息的藝術風格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