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頁)
[軍事小說] 《希特勒的間諜》作者:[美]戴維&iddot;卡恩【完結】
前言
情報,始終吸引著我的興趣;德國軍隊,那個閃光奪目的典範,始終引誘著我的好奇心。把這兩者連線在一起的,是德軍的軍事情報。一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出色的軍隊,怎樣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中進行軍事情報活動,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或許是有益的。德軍裝備精良,它的情報是否也首屈一指?德國人講求效率,素負盛名,德軍的情報活動是否同樣富有效率?它的情報活動成果,是否和日耳曼人素來自負的學術成就那樣實實在在?
這些都是我想調查研究的問題。我試圖從三個方面進行此事,這方法在前人關於情報的著作中從未採用過。我的研究所包羅的不僅是間諜活動,而且有其他各種收集情報的方式。 (書名中的&ldo;間諜&rdo;一詞是比喻用法,代表所有這些方式。)我的研究根據,不是其他作者關於情報的著作,而是原始材料。我的研究並不侷限於情報活動,而是要進而告訴人們,將軍們是怎樣利用這些情報,或者是怎樣無視這些情報的。
非常有趣的是,這樣的研究在德國方面只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物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以前的普魯士‐德意志軍隊的檔案,在一九四五年的一次空襲中毀掉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這樣的研究,也是最合適的。雖然許多檔案偶然或有意毀掉了,但大量材料仍然儲存了下來。這些材料的互相印證,使我相信它們準確地勾勒出了整個題目的輪廓,儘管有的細節難免遺漏,但我相信重大的事件並未漏掉。戰後同盟國對戰俘的審訊,專門歷史調查委員會的調查,以及對戰爭罪行的審判,提供了大量的附加情報。況且,許多當事人仍然活著,可以找他們採訪談話,這樣的談話常常有檔案作幫助。
人們常常問;檔案是否找得到,被採訪者是否可信?檔案是找得到的。戰後,美國人和英國人趁他們佔有德國軍方的、行政部門的,外交部的和黨衛隊的檔案時,將這些檔案統統用縮微法拍攝下來。這些縮微膠捲存放在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國家檔案館的抽屜裡‐‐實際上等於放在開放書架上,任何研究人員都可查閱。原始檔案後來還給了德國的三個主要檔案館‐‐布賴斯高地區弗賴堡軍事檔案館、科布倫茨聯邦檔案館和波恩外交部政治檔案館。一般來說,學者們在這三個檔案館裡是可以查閱原始檔案的。至於採訪談話,我認為,當被採訪的當事人說他持反納粹的態度,說他如何救護猶太人,如何知道&ldo;霸王行動&rdo;1的登陸時間和地點,希特勒如何不聽他的勸告而輸掉了戰爭,當他講這種話的時候,他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並沒有用這些談話作為這些事情的佐證,我只是把它們當作低階的事實性材料,或者用來點綴&ldo;色彩&rdo;,例如當事人當年的辦公室是什麼樣子,他是如何操起諜報這一行業的,一個典型工作日是怎麼安排的。在這樣的事情上,我認為捉供情況的當事人可以信賴。
在調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軍事情報的過程中,我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陸軍方面。陸軍的規模和它的成敗的重要性,使其在軍事情報活動中佔據支配地位,當然,所有其他部門的諜報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力求保證戰場上的勝利,因為只有戰場上的勝利才是決定性的。我的研究排除了若干方面,例如氣象、製圖、雷達。我之所以要排除,或者由於它們不牽涉敵人的情報,或者由於太專業化,在別處已有闡述。同樣,所有反諜報方面也一概刪除了,例如共產黨&ldo;紅色管絃樂隊&rdo;間諜網和反希特勒的抵抗組織,它們有時向同盟國提供情報。本書只研究進入德國的情報,而不研究從德國出來的情報。
所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