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只是到了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期間,情報才開始找到了它需要的時機和力量,成為戰爭中的重要因素。這些革命創造了鐵路、電報、精確的地圖、龐大的軍隊和參謀部。這樣,就有必要、也有可能對動員軍隊,對付敵人來犯等問題制訂詳盡計劃。同時,工業化使得情報作為社會的重要因素而面目一新。古希臘人用不著考慮一個國家的礦山能出產多少煤和鐵礦石,但是,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以及它的敵人‐‐來說,這卻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情報終於在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了。
也是這些革命,為情報活動提供了手段,使它能夠更多地瞭解另一個國家的情況。日報問世了,武官在外交活動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軍隊的規模擴大了,需要審問的俘虜和繳獲的檔案也多起來了。從電報和無線電廣播中截獲的敵人情報,遠比偶爾伏擊信使所得到的情報要多得多。氣球、飛艇和飛機比那怕突破敵人縱深的騎兵所能看到的還要多、還要快。照相機把瞬息即逝的情景拍攝下來,照片上的景物比肉眼看到的要詳盡得多,而且照片可以複製,供給其他人看。所有這些方法,大大加強了情報活動的能力。
與此同時,分析研究情報的能力也在加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參謀部的形成和發展。
雖然古時候軍隊的指揮官和封建君主,也把他們的助手召集在一起,組成顧問班子,商議軍機大事,但是這些機構都是臨時湊成的,一旦任務完成就解散了。只是當資本主義的興起,使君主們可以不再依賴打劫糧秣,可以自己供養他們的正規軍,從而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的時候,才開始形成常設的參謀部。在十七世紀,德國布蘭登堡選帝侯,指派他的軍需總監和一些助手預先制訂出第二天的行軍和紮營計劃,進行偵察並起草命令,在這樣的計劃活動中,孕育著參謀部的萌芽。
在後來的一個世紀中,隨著戰爭越來越複雜,指揮官們把各有專長的助手們召集在身邊為戰爭服務。助手們提供所需的情報,以便指揮官作出決定,然後這些助手按照指揮官的總的決定,發布行軍、供應軍需品等等一系列具體命令。例如,指揮官下令: &ldo;進攻右側!&rdo;他的參謀長便喊出命令:第二團前進,第三團改變方向,從進攻敵人左側變為進攻敵人右側,然後轉入後備隊;炮兵開始射擊;軍需官供應彈藥等等。參謀部各不相同,正如指揮官因人而異一樣。
腓特烈大帝的參謀部很小;拿破崙的參謀部則比較龐大,但組織得不太好。新創立的諸兵種合成部隊的將軍們,很快就擁有自己的參謀部,稱作&ldo;將軍的參謀部&rdo;。
但是,這些都是戰時的臨時機構。到了一八零三年,才由普魯士建立了第一個常設的參謀部。它是一個甚至在和平時期就在為戰爭制訂計劃的機構。
普魯士的參謀部,就好像工兵那樣,是一個獨立的兵種。最初,它有自己的軍服,後來,這些軍服簡化成同陸軍的灰色軍服一樣,只是在褲子上加上深紅的條子。參謀部的軍官,都是從普魯士軍隊中挑選出來的有天才的人,先送他們進軍官學校深造,畢業後再把他們調回。軍官團中能獲得這樣顯要職務的人只有百分之二‐‐一八七零年約二百人,一九一四年約六百人。他們的一部分時間在柏林那座紅磚建築物的參謀總部裡工作,另一部分時間在軍部、團部和要塞指揮部的較小的參謀部‐‐這些統稱為部隊參謀部‐‐裡工作。不論什麼時候,差不多總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柏林工作。
此外,他們還定期離開參謀部,到戰場上去指揮軍隊。這樣輪換工作,為的是使他們既能接觸實際問題,又能在整個軍隊中宣傳參謀總部的作戰方針,實施參謀總部對全軍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