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恩師病危(第1/2 頁)
對於癲癇的診斷和治療,陳浩是很有心得的。陳浩曾經與譚三少開玩笑說,來找他的癲癇病人,絕大多數是屬於“難治性癲癇”。
而神經內科的人都知道,難治性癲癇,是最考驗醫生的知識結構,對藥物的瞭解和應用經驗以及耐心、細心和信心的一種“疾病”。
也是在2019年,陳浩曾經在短時間內,接診幾名從穗城回來找他的癲癇病人。
這些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在穗城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接診的醫生,無一例外地讓病人做篩查對抗癲癇藥物的敏感性的基因檢測。
令陳浩無語的是,這幾個病人的基因檢測提示,所有抗癲癇藥物對這幾個病人都沒有效,接診的醫生頓時犯難了。
用藥吧,等於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不用藥吧,這些病人正在發作,有一個病人,發作還挺頻繁的。
最終,這位醫生還是選擇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她告訴病人的家屬,根據基因檢測結果,所有藥物都沒有效,並建議病人進行手術治療。
陳浩不得不佩服,這位醫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
聽見要在腦裡動手術,這些病人的家屬嚇壞了,趕緊跑回江州,找到陳浩。
醫學發展到這個時候,各種檢查層出不窮,如果沒有一定的定力,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如果沒有對疾病的深刻的認識,就會被這些檢查牽著走,成為這些檢查的奴隸。
這幾位病人,陳浩都為他們開藥治療,除了一個病人家屬不接受外,其他的病人家屬都接受了陳浩的治療,而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癲癇被控制了。
有一位治療成功的家屬,帶著病人,再度回到穗城找這位醫生,這位醫生看著陳浩的用藥方案,覺得很合理,但她卻不敢用。
是啊,她讓病人花幾千塊錢做的檢查,如果她做出與檢查結果相反的事情,一旦治療失敗,她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說不準,會惹上一身的麻煩。
而陳浩則不一樣,陳浩將一切可能的後果告訴了病人的家屬,在取得病人家屬理解的情況下,才為病人用藥。
其中,如何溝通,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說服病人,檢查結果僅供參考,病人家屬是會同意的。
就連開始不肯給陳浩治療的那位病人,最後還是再次找陳浩,她實在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去做手術。
最終,這位病人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作為醫生,陳浩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在行醫的過程中,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首先考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這個基礎上,賺一些合情合理合法的錢,無可厚非,過度的檢查和治療,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做的。
這一點,在梁不凡、譚三少和戴明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剛開始拒絕給陳浩治療的病人家屬,是一個知識很廣博的人,他曾經問陳浩,dna不是很穩定的嗎?基因只是dna的一個片段,一個很穩定的dna,怎麼會出現如此多的基因突變?並問陳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你說的沒錯,dna以它非凡的穩定性,保證了遺傳資訊的傳遞。dna每複製10億個鹼基,才出現一次錯誤,細胞每分裂一次,可以產生三個錯誤或者突變,而這些錯誤或者突變,對人體大多是沒有影響的。”
“只有個別的錯誤或者突變,才會導致突變的發生。換句話說,在一個病人身上,能檢測出對所有藥物無效的基因,是有點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的觀點是,注重檢查,但不能迷信檢查,儀器的突變遠遠比基因的突變要高,甚至高出上萬倍或者幾十萬倍。”
“在你之前,我已經治療了幾例同樣的病人,這些病人在用藥後,發作都得到控制,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儀器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