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這話打動了范雎。他立即向秦王建議,秦軍疲憊不堪,不宜繼續作戰。秦王對范雎早已言聽計從,立即同意接受韓國和趙國割讓的城池,罷兵言和。
第37節:誰抄了名將的後路(10)
單純從技術的角度出發,白起指揮進兵時機正好,功在國家;范雎建議退兵私心甚重,誤國誤民。白起聽說後,極度不滿,從此就對范雎有了看法;范雎呢,對功勳卓著的白起,也起了戒心。在這一點上,白起近乎廉頗,而范雎則大不如藺相如。將相不和,傷國本,害自身。
卻說趙國,本來答應割讓六座城池,後來又突然毀約。秦王大怒,於公元前258年二月再度興兵,進攻邯鄲。這時正值白起生病行動不便,沒法出戰,秦王就派五大夫王陵作為主將。王陵打了一陣子,沒取得什麼進展,秦王派兵過去增援,還是不見效果。這時白起身體痊癒,秦王想起用他,但白起不願意。他說:&ldo;打邯鄲沒那麼容易。各個諸侯國對秦國積怨很深,每天都有援兵到達。秦國雖然在長平消滅了趙軍主力,但秦軍也損失過半,國內兵力空虛。遠行千里越過河山去攻打別人的國都,趙軍在城裡抵抗,諸侯軍在城外攻擊,裡應外合,內外夾擊,必定要擊敗秦軍。這個仗不能打!&rdo;
從早先的打,到現在的不打,白起是不是意氣用事,要挾君主?可能稍微有點這樣的成分,但更主要的,還是基於對政治軍事形勢的正確分析。彼時的趙國,喘息未定狼藉一片,秦軍正好乘勝追擊;現在呢,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年,趙國有足夠的時間舔舐傷口,編練新軍組織防禦。否則,他們恐怕也不敢貿然毀約。
白起這話,秦王當然聽不進去。他先來硬的,命令白起掛帥,白起拒不執行;又來軟的,派范雎親自來請,白起還是不肯答應。他說:&ldo;我身體不好,實在沒法出戰。&rdo;
可以想像,范雎當時看到的,不會是什麼好臉色。白起心存舊怨,范雎肯定也不會痛快。將相之間矛盾的裂縫,進一步擴大。
少你白起這粒芝麻,難道我堂堂大秦,就榨不出油來?秦昭王不再跟白起較勁,改派長平之戰中白起的副手王齕,前去邯鄲,啃硬骨頭。
這次邯鄲之戰的主角,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秦軍的結局是完敗。訊息傳來,白起是什麼態度呢?《史記》中白起的原話是:&ldo;秦不聽臣計,今如何兮。&rdo;意思就是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開始要打,你們不打;後來不打,你們又要打,結果怎麼樣?漂亮了吧?
同樣的話,可以有兩種語氣,一是悲傷感慨,一是自鳴得意。揣測白起當時的心情,估計兩種都有,但前者居多,他畢竟為國家立了那麼多功勞,不至於非要拿國家的失敗,來印證自己的偉大。但是在聽者的耳朵裡,第一種意思,他們恐怕很難聽出來。即便有,他們也會主動過濾掉。這在經濟學上,叫奧卡姆剃刀規則。它最簡單的表述是,如果兩個處於競爭地位的理論,都能推匯出相同的結論,那麼簡單的那個理論更好。因此,人們應該使用最簡單的手段獲得他們的結論,並排除一切不能被認識到的事物。那時的秦王和范雎,剛捱了一記耳光,惱羞成怒還來不及,哪裡還會仔細揣摩白起的忠心?類似的情節,《三國演義》中也有。謀士田豐,反對袁紹進攻曹操,被投進監獄。後來袁紹在官渡大敗,獄吏就去祝賀田豐,說:&ldo;主公打了敗仗,證明您是對的,您的苦日子,馬上就到頭了!&rdo;田豐長嘆一氣,對獄吏說:&ldo;你哪裡知道主公的為人!他要是打了勝仗,心裡高興,沒準兒會放掉我;現在吃了敗仗,窩了一肚子火,哪裡還有臉面見我?你看著吧,我沒什麼好下場。&rdo;沒過多久,果然有使者捧著袁紹的寶劍前來,勒令田豐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