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3 頁)
長平解職(2)
胡服騎射,天下聞名。它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資訊,那就是趙軍著力發展騎兵。之所以如此,是其地形所決定的。趙國的大部分國土都處於華北平原,有騎兵縱橫馳騁的廣闊空間。如果以山地為主,騎兵再強又何以發揮。閼與之戰前夕,趙奢之所以在邯鄲三十里處停止前進,實際上也是想秦軍發給一個錯誤訊號:趙軍不想放棄習慣而熟悉的地形,以及騎兵優勢。聯絡到廉頗的接連小敗,趙王相信他更擅長平原作戰而不善於山地戰,也很好理解。 不管怎麼說,廉頗被剝奪了兵權。他離開大軍時的荒涼心情,可以想見。當地有三個村,村名都很奇怪,不叫張家莊也不叫十里舖,分別叫三甲村、徘徊村和換馬村,傳說都與廉頗離職有關。 傳說兩人交接時,廉頗苦口婆心,建議趙括蕭規曹隨,依然採取守勢,並以&ldo;守勢圖&rdo;相托。然而趙括新官上任,年輕氣盛,絲毫不理會老將軍的這番好意,冷眼相看。老將軍大怒之下,扔下帥印跨上戰馬,一路狂奔,要回邯鄲。路過一個村子時,無數百姓跪拜,他這才發覺自己仍然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足蹬戰靴。既然已經卸職,還要這些幹嘛呢?看著傷心。他於是脫下這三件裝備,留在村裡。於是,這個村子便得了這個名字:三甲村。 然而盔甲可以脫掉,為國事擔憂的心事卻無法釋懷。廉頗越走越不放心。趙括血氣方剛,輕敵大意,若貿然出擊,必遭慘敗,那時遭難的不僅是多年的袍澤,那些年輕的生命,還有整個國家。怎麼辦呢?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走了之,還是就此回頭,再勸幾句?他猶豫不決,徘徊不前,直到趙王再度發來詔書,催他回朝,這才長嘆一聲,惆悵離去。於是,百姓們就把這個村叫作徘徊村。 雖然朝廷催促,去意已定,但沿途仍有很多百姓攔路乞留。已經脫下盔甲,百姓為啥還能認出自己?想來想去,是那匹雪白高大的戰馬暴露的目標。廉頗無奈,只好換掉寶馬良駒,改騎一匹普通的小馬,於是就有了&ldo;換馬村&rdo;的村名。 民間傳說不是信史,但同樣能看出民心向背。 毫無疑問,廉頗的策略是正確的。這不僅僅是從結果倒推的結論,實際上也是軍事常識:敵軍遠來,利在速戰。然而人們對於趙括的評價,卻完全有失公允。專門創造出&ldo;紙上談兵&rdo;這個成語,來羞辱一個為國捐軀的將軍,極不公平。熟讀兵書並非壞事,與趙括的兵敗,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不是麼?難道一個不識字的白丁前去指揮,就能保證打過白起? 速戰速決是趙王制訂的戰略,是政治。軍事應當服從政治。這不僅是常識,更是最根本的遊戲規則。其實從趙括接過帥印的那一刻起,趙軍的戰略就已經註定必將發生根本的改變。否則他不必也不可能接管兵權。最後的失敗,其實在那一刻已經產生自己獨特的邏輯軌道,並且發出越來越強大的向心力,直到最終將趙軍拖入失敗的終點。 況且儘管敵軍遠來利在速戰是軍事常識,但如果從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野王(河南沁陽)開始,他們已經在那裡耗了整整三年。疲憊其士氣,遲滯其進攻,這個時間應長不長,夠不夠? 客觀地說,趙括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他有多少失誤,而是對手實在過於強大。美國某著名跳水運動員曾經這樣感嘆:作為跳水運動員,和中國的高敏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她最大的不幸。白起所有的對手,都有類似的苦惱。趙括尤甚。那時的白起,徵戰一生,從無敗績,正是得心應手的成熟時期黃金時期。摧城拔寨無數,斬將立功無數。而反觀趙括,卻是初出茅廬第一仗,臨機決斷,全靠自己年輕的腦袋。 正因為如此,秦王才下令,嚴格保密白起代將之事。 這場兩老‐‐那一年,秦昭襄王已經整整執政四十六年,白起也是老將‐‐對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