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2/3 頁)
&ldo;親戚則使之,無故富貴,面目美好則使之&rdo; 的政治不平等,認為這於國家、社稷不利,&ldo;今王公大人……至其國家之亂,社稷之危,則不知使能以活之。&rdo; 針對王權神授的傳統觀念,墨子認為人君世主與萬民都應尚同於天志,即在天志的面前,人君世主與萬民平等,&ldo;官無常貴,民無終賤&rdo; 也就是自然之理了。萬民不僅有權要求舉官尚賢,而且進一步要求尚賢擇人主,&ldo;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rdo;。 墨子看到現實生活的生產、生活的管理、財富的分配是透過一定的行政管理系統進行的。因此,各級官吏,特別是人君世主的賢惡與否,直接關係到能否實現天下均利。所以,墨子認為要達到兼愛、交利的社會理想,對各級官吏及君主不能世襲,不能以親、以貴、以富來選擇、任命,而應由人民擇賢。
在擇賢面前人人平等。墨子津津樂道的堯、舜、禹之類禪讓舉賢的故事,正是墨子認為是擇賢為君的範例。墨子認為,擇賢的條件就是看其能乎同天下之義,施行兼愛交利的方針,並列舉了禹、湯、文、武諸先賢王等榜樣,認為他們是實現兼愛的賢君。泰誓曰:&ldo;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rdo;,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幹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焉。 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掉以身為犧牲,以祠說於上帝鬼神。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周詩曰:&ldo;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rdo;……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所謂兼者,於文武取法焉。 禹、湯、文、武諸先賢王實現兼愛,其核心內容就是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害民者除,利民者興之,犧牲自身,求利天下。正因為如此,萬民擇賢而舉他們為君。既然連君主都是可以由萬民擇賢而定,那麼其他各級官吏更應是如此了。人人平等的內容從生存權利的自然平等發展到以賢為能的社會平等。這種入格平等、政治平等的觀念正是要求交相利物質平等的必然結果。
墨子兼愛的第二個內容是對等互報。對等互報的兼愛思想是基於人性同一的認識上。&ldo;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而惡人者必見惡也。&rdo;&ldo;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rdo; 對等互報也是一種平等觀,即應&ldo;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rdo; 這種對等互報要求的是人際關係的相互平等,不管是國君、家長、個人,他們的行為總會影響、作用於別的國家、家庭、個人。因而,在具體處理各種生產、生活事務時,必須首先考察這樣做法對別國、別家、別人是利或是害,而且要求對這種是利是害的考慮,應設身處地,將自己作為行為假設的物件,這樣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利或害。如果真能這樣設身處地考慮行為的後果,那麼兼相愛的目的才會自覺地貫徹在具體的行為之中。其次,也必須看到個人、家庭、國家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和別人、別家、別國處在一種有機的相互聯絡之中。那麼,在相互聯絡中,不僅有我作用於他人,而且更多的是我受他人的各種作用;人不僅應有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