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2 頁)
雍正重情義
雍正的皇后,姓烏喇那拉氏,是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這位皇后少年時代即入宮侍奉,當時康熙帝很喜愛她,做主將她許配皇四子,為雍親王的正室嫡福晉。雍正元年被冊為皇后時已屆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親相愛,可惜雍正九年九月烏喇那拉氏病逝。
第26節:清世宗雍正篇(3)
烏喇那拉氏之死令,雍正帝異常傷心,他自己大病剛好,想親自去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們竭力勸阻才作罷。於是下諭旨道:&ot;皇后從小就侍奉皇父,與朕結合以來,四十多年孝順恭謹始終如一。我患病多時,尚未痊癒,若親臨喪事,恐怕會觸景生情過度悲傷,致使舊病復發。我未盡到夫婦間的禮數,心中很是難受。大臣們勸我說,沒有皇后喪禮皇帝非親自奠祭不可的規定,因此,我今特令皇子們朝夕奠祭。&ot;言語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烏喇那拉皇后諡號&ot;孝敬&ot;,與雍正帝合葬泰陵。
雍正立儲的新法子
因為有感於爭儲鬥爭的殘酷,雍正即位後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個立儲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總理五大臣及滿漢文武官員去乾清宮商議hx事。他坐在龍椅上,對眾大臣說:&ot;父皇在世時,曾立二阿哥為太子,後來廢而又立,立而又廢。父皇晚年,常為此悶悶不樂。朕想到,立儲乃國家大計,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們有何妙策?&ot;大臣們面面相覷,半晌,齊聲奏道:&ot;臣等愚昧,憑聖上意願定奪便是!&ot;雍正帝又說道:&ot;朕以為,立皇太子與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須勞大臣們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應獨斷專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幾個皇子,倘讓眾大臣議定,則眾口必不一致,讓朕難以定奪。何況,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爭奪,惹出禍端,因此朕再三籌劃,想出了一個變通法子,朕私下擬定皇儲為誰,寫在詔書上,密封收進匣內。&ot;說到這裡,雍正帝把頭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說,&ot;匣子就安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你們說這樣可好?&ot;大臣們一聽,異口同聲回答道:&ot;皇上思慮如此周詳,臣下豈有異議?&ot;當下,雍正帝便命眾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總理事務大臣在內,他親手密書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內,又命侍衛攀緣木梯而上,把這錦匣安放在匾額後面。從此以後,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ot;正大光明&ot;的匾額後面,於是清帝傳位才避免了宮廷內亂。
雍正眼中的十三弟
雍正即位後在打擊政敵的同時,加緊培植髮展自己的勢力,最好是在兄弟輩中找幾個對自己真心實意的阿哥。無奈徒生淒涼,二十多個兄弟大多是雍正的政敵,只有十三阿哥允祥相交最厚。在爭奪即位的生死搏鬥中,允祥始終堅定地站在四阿哥胤禎這邊。為此,他失寵於皇父,削爵圈禁,直到皇父去世前,一直生活在灰暗和痛苦之中。胤禎上臺之後,雲開日出,他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最為皇兄信賴。
雍正元年,皇兄又將總理戶部的大權交給他,並讓他主管錢糧奏銷的會考府事務。允祥日理萬機,處理了許多繁重艱巨的政務。
為犒賞允祥的忠心和勤政,雍正依照先皇康熙帝時兄弟分封各賜錢糧二十三萬兩的成例,也照數賜給允祥。允祥堅拒不受,實在推辭不過,只好收下十三萬兩。不僅如此,雍正帝還重用允祥的部署,將他們發展為親信勢力。雍正三年二月,為了表彰允祥對皇上的忠誠和處理國家事務中的突出貢獻,雍正帝加封他的一個兒子為郡王,任他隨意指定。允祥再三辭謝,沒有接受這份隆恩。雍正帝執意要垂恩於允祥,遂變換方式,於同年八月將他俸銀增加萬兩。雍正四年七月,雍正帝親筆揮寫&ot;忠敬誠直謹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