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一章 屯田之弊(第1/2 頁)
屯田制自秦漢始,至清末終,可謂是貫穿整個華夏曆史。
每個朝代,一開始屯田制都成為一個國家富強的源頭之一。
明明是一個富國強兵的政策,但往往這屯田到王朝後期,卻根本執行不下去。
而致使這個情況發生的,有很多原因,其中剝削太重,算的上是主因之一。
屯田百姓同一般的自耕農不同,就拿民屯來說,那些屯戶耕作的土地不是他自己的。他們是被官府僱傭的;而軍屯也是,那些種田軍戶也是相當於軍隊的佃戶。
所以他們交的不是稅而是地租,以現在的兗州為例:使用官牛者,官五成民五成;使用私牛者,官四民六。
若是按兗州這個分法,以五口之家來算,在牛耕時代,最多能耕種四十畝地。
若是兗州風調雨順,每畝田地可得一斛二斗,四十畝田,便可得糧四千八百斤。
這乍聽糧食很多,但要是細細算來,卻只是不致餓死。
因為這四千八百斤中,還需上繳給官府一半,若是按負責重體力活的成年男性每人每天一斤糧食,婦孺小孩以成年男性六成來算,一家一年消耗糧食一千四百斤斤,再加上上交官府的兩千四百斤,每家能有餘糧千斤。
若是再除去肉、鹽和家庭開銷,這些屯田百姓實際上根本存不了什麼。
而且這個前提還是風調雨順之下,而這個時代,剛剛相反,幾乎年年都有大災,若是按災年來算,這總的產糧最少要去除三成。
所以許濟就想到了這一點,在今年秋收後,就準備建議曹操開始逐漸減少於百姓的收租分成,做到多耕地,少收租,已耕地數量來彌補官府收取分成的差距。
第二點,就是屯田乃是半軍事化管理,這不利於調動屯田軍民積極性。
屯田制實質上就是農奴制,屯農就是依附於豪強莊園的農奴,只是依附物件從世家豪強變成了官府而已。
這屯田一方面實行半軍事化管理,管理嚴苛,屬於軍事管制的強迫性勞動,另一方面屯民基本被困於自己的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不得更換職業。
所以對於這點,許濟也想過將來天下大定,只保留軍屯,將民屯徹底廢除,讓其轉為自耕農,如普通百姓一般,於國家繳納正常稅賦即可。
而第三點,屯田制實施土地公有化,並把土地分給屯民的行為,與世家大族、地主豪族的利益相牴觸。
若是時值戰亂,為了恢復生產,世家大族、地主豪族不得不作出讓步,只是待平定天下之後,許濟知道,他們貪婪的本性立馬就暴露出來了。
亂世,田地不值錢,但若是在沒有戰亂的年代,那就是傳家寶。
而世家大族、地主豪強們,這時就會出手,開始侵佔國家利益,兼併屯田百姓的田地,甚至為此,不惜官商勾結。
而這土地兼併,也成了封建社會永遠都躲不開的最大難題,而土地資源的兼併週期也就成為了朝代輪迴的主因。
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建立這個中央集權國家以來,同一個政權建立的朝代沒有超過三百年的,究其原因和土地兼併週期不無關係。
一個政權建立後,就同步將包括土地的社會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於是社會開始安定,休養生息。
但由於封建社會固有特權階層的存在,他享受特殊的政策,手裡掌握更多的資源,因此優勢,他們手裡的資源越來越多,農民手裡的土地越來越少。
等到了農民沒法養活自己了,他們就會選擇造反,然後便是社會動盪,生靈塗炭。
也不乏一些中興帝王可以透過改革來對資源進行重新調配,但週而復始,百餘年後又是一個繞不開的怪圈。
前面兩個問題都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