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7(第1/2 頁)
轍相處,至少不會作詩罵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對詩贏不了他。
朝野上下,對這兄弟二人,還是誇讚蘇轍的多些。
【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1037年,號東坡居士,又叫蘇東坡。他發明的美食吃法,幾乎都是以“東坡”二字開頭來命名的。】
天幕上出現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等十數道美食。每道美食旁邊都標註了菜名,給宋朝之前的君臣們看糊塗了,不經發出疑問,蘇東坡是個廚子?
倒也沒有士人不能下廚的說法。
孟子所說的“君子遠庖廚”,是指進了廚房,聽到了食材的慘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們只是覺得蘇軾的副業太牛了。
【蘇軾因為他的政治立場,一路被貶,貶到哪裡就吃到哪裡就地取材,為那裡的百姓謀福祉。】
宋英宗趙曙十分看好蘇軾,而他的不肖子孫卻將蘇軾一貶再貶,實在是太過分了。
他得留下遺囑,要重用蘇軾。
當然了,立遺囑也只是求個心安。劉備臨終前還說馬謖不可大用呢,說了也是白說的。
【說到蘇軾的政治立場,這就得提一嘴得國不正的趙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當的皇帝,擔心部下有樣學樣自己皇位不穩,以至於重文輕武,在宋朝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到了近一百年後,蘇軾生活的年代,宋朝積貧積弱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了,當時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變法,蘇軾反對。
前面提到,蘇軾的出發點是以民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國強兵,但是讓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勢必不被蘇軾贊同。
王安石不滿蘇軾總是和他作對。
其實蘇軾並不是反對王安石改革,只是覺得沒必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上位者沒有識人之明,再怎麼改革也是徒勞。
頗為諷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國強兵富的是國庫,有一部分變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於強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欽宗明明有擊退金軍的實力,卻還是拱手而降,不是議和就是在議和的路上,幻想著金兵拿錢拿地走人。
這強兵也強了個寂寞。
哪怕換個阿斗坐上宋徽宗的位置,都不至於亡國。】
後主劉禪認真思考了一下,鄧艾來犯時,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相父的兒子身上,把人往死裡用。
如果自己是宋徽宗,會把能夠守住京師的李綱往死裡用。
李綱未死,決不投降。
有李綱在,能守住京師一次就能守住第二次,何至於被金兵擄走?
歸根結底,還是宋朝的皇帝對武將的態度過於畸形,時刻擔心武將會謀反,哪怕是危急時刻,也要把能夠守住京師的忠臣名將貶的遠遠的。
國難當頭,居然這麼不當回事。
宋朝沒有亡於武將造反,而是亡於外患,不知道趙匡胤作何感想?想完,他突然意識到天幕在這種情況提到他好像不懷好意。
劉禪:“……”他風評得有多差?
宋太祖趙匡胤有感而發:“天涼了,要換張大的臥榻了。”
朝臣們面面相覷,這話啥意思啊?
很快他們就知道了,趙匡胤要攻打遼國。以前臥榻之側是南唐,現在南唐滅亡了,臥榻之側就是遼國了。
把外患都掃除了,再杯酒釋兵權也不遲,前提是他能活到那時候。
看來注重養生十分重要。
在趙匡胤的字典裡就沒有戰敗這兩個字。想當年柴榮在世的時候,北伐遼國就曾收復了部分失地,而他是柴榮的心腹大將。
當初不選擇攻打遼國不是因為打不贏,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