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9(第1/2 頁)
疆域地圖隨著天幕的解說變化著,但是現代的華夏疆域線清晰分明,看起來確實像一隻雞。
天幕下的眾人:“……”看餓了,中午吃雞吧。
在他們看來,雞不算是肉。
【唐太宗時期到唐高宗前期,在作戰方面是所向披靡,為什麼到了唐高宗晚期就不行了呢?是武則天干政的原因嗎?
帝后同朝的時期是在唐高宗顯慶五年,也就是公元660年以後。
這段時間,李治主張對當時的高句麗作戰,甚至想要親征,被武則天和朝中的大臣們給勸住了。
可見,主戰派是李治。
開疆拓土也好,丟失國土也罷,都應該算在李治的頭上。沒道理主戰的是李治,打了勝仗就是李治的功勞,打了敗仗就是武則天的鍋。
唐高宗晚期作戰失利其實是因為當初打下江山的老將都不在了,新將領打仗不給力。
漢武帝時期,“帝國雙璧”尚在的時候,也是所向披靡,到了後期,能打的將領不在了,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也是敗多勝少,得不償失。】
李世勣公元669年去世。
蘇定方公元667年去世。
契苾何力公元677年去世。
裴行儉公元682年去世。
薛仁貴公元683年去世。
天幕上羅列出了眾位唐朝名將的逝世時間。
看到自己死期的一眾名將們繃不住了,有什麼能夠延長壽命的法子嗎?天幕之前都是年號和公元紀年一起說的,所以他們能夠看懂自己還剩多少陽壽。
天幕下的君臣們不約而同地想到:難怪武則天要開設武舉。
漢武帝劉徹嫉妒了,不愧是開國的陣容,名將就是多。他若是有這些名將,必定滅亡匈奴。
【老將們不在了,那就老將們的子孫頂上,但是子孫不肖。
唐高宗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與吐蕃的大非川之戰,名將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不聽從薛仁貴的調遣,是唐軍落敗的主要原因,導致全軍覆沒,大片土地也丟了。
這是薛仁貴打的唯一一次敗仗,不是因為敵人太強,也不是因為自己打仗不行,而是豬隊友拖後腿。
再好的作戰計劃,豬隊友不聽,也無濟於事。
好比馬謖失街亭,不聽諸葛亮的,不聽副將的,非要自己一意孤行,結果這一敗,直接斷送了興復漢室的希望。
郭孝恪向李世民獻計,取得虎牢之戰的勝利,又大敗西突厥,生擒突厥王。但是生的兒子作戰不行啊。】
唐太宗李世民想到了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的事蹟,李陵不願意給李廣利打下手,路博德也不願意給李陵打下手。
大非川之戰的戰敗,李治有很大的責任,在人員排程上沒有做好。
李陵不願意當運糧兵是因為自己是名將之後,且有能力獨自領軍。郭待封是名將之後,但是能力和李陵差太遠了。
郭孝恪捂臉,生出這種兒子,沒臉見人了都。
回去他就動用家法教訓兒子。
李勣和郭孝恪曾在竇建德手下,有著共患難的交情,沒想到老友的兒子這麼的沒出息,都不知道怎麼安慰了。
想想自己的兒子,應該還行?
【唐睿宗光宅元年,也就是公元684年,李世勣也就是李勣的孫子李敬業因罪被貶,心懷怨懟,用武則天廢掉唐中宗李顯當藉口,起兵造反?->>�壞攪礁鱸戮捅晃湓蛺旄�蕉�恕?br />
可見李敬業的作戰水平也是一言難盡啊,不過給叔父改姓倒是一步好棋,保留了李勣的血脈,沒有因為李敬業的造反而被株連滅族。
李勣原本不姓李,而是姓徐,因為功勳卓著,被賜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