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制度和理念的落後(第1/4 頁)
來的哈密之後,徐燁馬上帶領明智大師去了工業區。
“這是我哈密的礦區,所有的鐵礦都是從這裡運輸到鋼鐵廠的。這個礦場一天可以挖出10萬斤鐵礦。”徐燁對著有上百人的鐵礦區介紹道。
一輛礦車從明智身邊經過,他奇怪道:“這個車為什麼要在木頭上行走?”
徐燁笑道:“這個是軌道,據說是幾千年前大秦時期的運兵的法寶,史書上都記載了,這東西一日可以運兵600餘里。大師可以找《史記》翻閱,現在我們把這個木軌裝上礦區,不但提升了10倍的產能,而且運輸量也提升了10倍,礦區的工人也減少了好幾倍。”
軌道可以極大降低勞動力,即便是在礦洞內也可以快速把礦石運輸出來,沒有軌道幫助,這裡挖礦加運輸要花費上千人,可以說大規模運用軌道極大降低勞動力成本。
而明智大師聽到這軌道車居然還是幾千年前大秦事情的產物,頓時覺得這個礦區高大上起來。
古人的思維和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現代人會認為越晚出現的東西越先進,就像50年代的車肯定比不上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車肯定不如二十一世紀好。
但古人卻認為越古老的東西越好,看看他們寫的小說就可以知道,動不動說什麼上古法寶,時間越久法寶越厲害。想要找理論依據也動不動找春秋時期,上古三皇五帝什麼的,總之以前古老的東西都是好的,現在的都是差的,而徐燁現在就利用這點來忽悠人了,雖然他這個的確是好東西,但卻也要找一個上古時期的來歷。
而後他們來的了煤炭礦區,這裡比鐵礦區大了10倍都不止,有上千號人在,這裡挖煤礦。一日生產的煤炭有上百萬斤。
徐燁介紹道:“這個煤礦是屬於鋼鐵廠的,但它已經盈利了,整個河西的用的煤礦都是在這裡挖的。”
明智大師問道:“蜂窩煤廠也在這裡?”
徐燁道:“沒錯,就在鋼鐵廠附近,這已經成為了工業區最賺錢的工廠了,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和工廠購買煤炭,一日的營業額達到了上千貫。”
這半年徐燁在河西大力普及蜂窩煤,雖然在鄉村還沒有太多人使用,但城池當中已經有大量的百姓使用了,畢竟河西不像中原,想要找到木材非常難,而且價格也非常貴,所以價格低廉幾倍的蜂窩煤普及的非常快,城池當中燒蜂窩煤這已經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標準配備。
當然大部分還是在工業區工廠使用,像鋼鐵廠每日需要十幾萬斤煤炭,磚窯廠,軍械廠,農具廠,水泥廠等都想要大量煤炭,日產上百萬斤才能滿足整個工業區和哈密百姓的需求。
明智大師聽到徐燁的話點點頭,一日可以賺上千貫的確是一個優質產業。
而後徐燁帶著明智大師來的了鋼鐵廠了,明智也被鋼鐵廠幾丈高的大煙囪震驚了,對明智大師來說,這個大煙囪已經可以算是一種奇觀了。
而這個時候鐵柱跑過來奇怪道:“都頭,你怎麼帶一個和尚來了?”
徐燁小聲道:“這是我找來的金主,他要是支援我們,你想要建設幾個高爐都不成問題,這可是大法幢寺的主持,有的是錢。”
鐵柱瞭然。
徐燁指著龐然大物般的高爐道:“大師就是這個高爐,一此可以練2萬斤鐵。”
明智認同道:“這爐子如此大,煉製2萬斤鐵的確不成問題。”
這又是2000貫。
很快開爐了,滾滾鐵水流出高爐,鐵柱指揮工匠把鐵水匯入鐵磨當中,還有引入石墨坩堝當中。
徐燁繼續道:“這是可以煉製百鍊鋼的石墨坩堝,一次可以煉製200斤以上的鋼材,比百鍊鋼都要好。”
這又是上千貫!
而後徐燁帶明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