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優柔寡斷失良機(第1/2 頁)
裡克以“除妖姬、迎重耳”為名發動的宮廷事變,得到了當時晉國大部分公族勢力和大夫們的支援,並一舉獲得了成功!
他志得意滿,清除了驪姬殘存勢力後,他便與大家決定去請重耳回國繼任國君。
但沒想到,重耳給了他一個沉重的打擊!
此時的重耳滯留在翟國,對晉國所發生的情況只知道一個大概,只知道兩任新國君都被殺了,牽連的人很多,晉國一片血雨腥風。
追隨他的有很多晉國傑出人士,大家雖然都很期待回國,但又擔心陷入新一輪的內亂,在內亂中無辜被牽連,遭致無妄之災。
重耳本人更是猶豫不決,在與大家充分研究討論後,得出了一個糊塗透頂的決定:不能回去,說不定一回去便玩完。
就這樣,重耳居然拒絕了裡克的邀請!
讀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筆者也很生氣:你重耳放著一個君主寶座不坐,流亡國外有那麼好嗎?
你有些擔憂無可厚非,那你完全可以先派親信去晉國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啊,有了詳細的第一手資料,再作出結論,這才是明智的嘛。
所以,後來無論是身為晉文公的重耳有多少的英明神武,但在他的歷史上,這一步走得很爛。
如果他此時回國,可能便不會發生晉國公族幾乎被誅盡的悲劇,導致最後晉國被外族勢力掌控,最後被瓜分!
也可能不會與西方強國秦國結下樑子,至少避免晉國曆史上的一場慘敗,還有他以及忠心追隨他的那些人傑,就不會白白浪費了那十多年的富貴時間!
人的一生,有幾個十多年?你重耳後來即位,不是已經六十多歲了嗎?
你後來做國君時那麼英明,如果你早十多年擔任晉國國君,你不是可以為晉國以及晉國人民帶來更多更大的希望和實際福祉嗎?
但重耳就這樣因為擔心害怕而沒答應裡克的邀請,他對裡克派來的使者道:
“君父在時,重耳倉皇出逃;君父去世,又未盡孝。重耳哪有臉回到晉國,哪還有臉當國君呢?”
假,太假了!
你重耳後來還不是挖空心思要回去當國君嗎?
而且,那個時候的晉國已經有一位國君在了,你卻想方設法把他驅逐走,並殺了那位已踏上流亡之路的晉懷公!
裡克大失所望,但也無可奈何,自己總不能去綁架著重耳回國當國君吧?
確實,重耳拒絕回國給裡克的打擊是很沉重的,因為裡克在平驪姬之亂提出的口號便是“清妖姬、迎重耳”。
正是在這樣的口號下,裡克迅速彙集了原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在晉國的勢力,靠著這三股勢力發動事變,連弒兩君,獲得最終勝利。
但這不是目的,裡克的目的是要迎立重耳為君。現在重耳不願回來,那豈不是向世人宣告,你裡克發動宮廷事變,原來根本沒有得到公子重耳的支援!
裡克心灰意冷,你重耳不願為君,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你重耳不願為君,那隻能請公子夷吾回晉國繼任君位了。
但如果夷吾也不願回來呢?
裡克心急如焚。如今晉國國內可謂是一片混亂,自己雖然控制了局面,那絕對是短暫的。
如果不盡快立一位新君,那晉國國內發生此等大事,周天子肯定要來干涉。或者說,那位春秋霸主齊國肯定要來干涉。
果然,齊國聽說晉國居然發生連弒兩君的嚴重違反周禮事件,立即組織了中原諸侯,奉周天子之命來討伐晉國。
裡克組織晉軍牢牢把守各處關隘要道,採取堅守不戰的戰術,憑易守難攻的地勢,把中原諸侯聯軍死死阻擋在關外。
加上聯軍對晉國的情況又不瞭解,士氣不振,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