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指畫行省界(第2/3 頁)
於四戰之地,不可讓於張建封的武寧軍,否則武寧軍必驕橫難制,不若將懷、鄭、滑、濮、兗、曹、鄆合併入河內行中書省,並將原來河內的參知政事,升格為中書門下侍郎,即宰相出鎮之,會府設在鄭州。而海、沂、密三州,則可併入武寧軍,至於還有淄、青、齊、登、萊五州,可設為濟北行中書省,最高官長為參知政事。」
這樣,整個淄青地區,就痛痛快快地被分割為三部,一部撥給了河內行省,一部撥給了徐泗武寧軍,還有一部則建起全新的「濟北行中書省」。
河內行省擁黃河下游的重要河防,且掌握河陰院這個轉運去洛陽、關中的關鍵節點,軍事意義非凡,但卻不掌握汴州這個漕運樞紐。
因汴州和宋州歸了新的淮西行中書省。
至於淮西,它所有的汴州為樞紐不假,但卻不掌握漕運物資的始發點,即揚州,揚州又歸屬淮海行中書省所有。
對於淮海來說,北有徐泗濠,南有江東行省,三者也形成互相監察的效用。
而最富庶的江東行省,浙東、浙西、宣歙都是賦稅大戶,可鎮海軍如今卻被裁撤去十分六七,餘下的也全為水師(馬上還會成為國家直屬艦隊),在武力上根本無法和淮海、徐泗對抗,只能安心當乳牛、稅省。
從全國局面來說,京兆、都畿、隴東、山南四處行省為「腹裡行省」,官長全為四品五品朝臣(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郎中等),出為參知政事治理當地,人選由宰堂直接注擬任命。此外隴西、河東、河中、河內、淮西、淮海五大重鎮,又準備升格為「宰堂直隸行省」,由宰相親自輪轉出鎮治理——腹裡行省與直隸行省,兩稅分割的比例是七三開,即七成都要上繳於三司國庫,剩下三成為行省及州縣財政所需,原本的管領軍逐漸歸樞機院直轄,形成新的帝國中央軍(當然直隸行省的數目此後還會增加,宰堂暗中的目標便是劍南、嶺南五管和山南東道這三處,此後將會湊齊八直隸),至於其餘江東、江西、湖南、荊南等內陸行省,實際便是「稅省」,由臺省的侍郎、尚書,或本省州刺史就任。這些省對些少數民族或不安定因素的鎮撫,可直接由擁有鎮戍軍的行省來跨省擔當,而本省只需給三司納稅即可。
在邊疆行省,則會保留相當力量的鎮戍軍,兩稅比例則為四六開,即四成上繳三司國庫,六成留在行省養軍,但為了防備天寶年間節度使權力尾大不掉現象重現,宰堂會在這些行省裡分割出部分至關重要的關隘城鎮,派遣樞機院管轄的中央軍團,前去戍守,不但防備外敵,也要監視邊疆行省的鎮戍團結隊伍,所謂犬牙交錯,即是如此。
這就是行省制的精萃所在。
說完,高嶽指著地圖,又對劉悟提出個新的優惠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