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深度解析戰國時期的七國貨幣狀況(第1/5 頁)
引言
先秦時期的帝王較多,以下為你介紹其中一些重要的帝王:
夏啟: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一任世襲制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他透過武力征伐伯益,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後,又透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商湯: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商丘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在今河南範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南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定國號為“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後稱王在位12年,百歲而崩,廟號商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是西伯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為邑姜,西周的建立者,在位13年,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死後葬於陝西咸陽周陵。
周幽王:姬宮湦,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國事,重用奸臣虢石父,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他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諸侯們對他失去信任。後來,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聊城東)召集宋、陳、蔡、邾等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