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湯(第1/2 頁)
《禮記》有言曰: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闢之心,無自入也。
說的是君子佩玉,成組的玉佩在行動時發出和諧的聲音,表現出君子舉止的得當。
來到這個時代,諸兒對佩玉的見解被太傅狠狠地修正過一番。與現代佩玉在脖子上掛個菩薩的習慣不同,古代君子所佩玉佩要成組,如此佩在腰間,才能發出悅耳的鳴響。
諸兒捧著那組玉佩,心疼得不得了。
細細品看,上方是一枚玉環,直徑恰好為一尺,玉環下方用絲線繫有一對小一些的玉環,作為組佩的奏鳴部件,再下方兩股絲線合而為一,垂掛一條橫臥的玉龍。絲線間以瑪瑙珠粒為飾,玉料皆為上好的南陽玉。
那枚最大的玉環,乃是當年武王伐紂的戰利品,被武王御賜給師尚父太公,一脈傳至諸兒這裡。此玉通體亮白,潤如羊脂,完璧無瑕,玉匠不忍多加雕琢,因此製成玉環,名為“渾然天成”。
至於兩枚小環:
一是故太傅所贈,名為“即墨”。純黑色,彷彿若有墨香,似乎時刻代替師傅警醒諸兒勸學。
一是諸兒元服之日,妹孟姜所贈,色如凝脂,觸之如少女肌膚般溫和。只是玉質稍有瑕疵,在玉環外圈有一處淺紅色斑點,大概玉匠也拿它沒有辦法,只能保留,任由它凸在那裡。若非此瑕疵,此玉必是價值連城的寶物,只可惜...此玉命名為“人無完人”。
下方玉龍,乃是君父齊侯祿甫所賜,精雕細琢,栩栩如生。玉龍龍首揚起,似要自蟄伏而騰飛狀。此玉命名為“潛龍將現”。
諸兒愛此,日常將這組玉佩掛載腰間,形影不離。近前為郕國之事姑且贈予郕伯。可恨那郕伯不懂得珍惜,竟把...竟把那枚白色小環磕了一道裂紋!!
將兩枚玉環輕輕相擊,連音色都變了!
諸兒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表情,只知道玉佩是要掛在右邊腰間,因為左邊腰間已經掛了別的寶物:
劍。
既然已經送過右腰配掛之物,那自然應該送上左腰配掛之物才對。這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對稱不是?
“費,將此劍贈予郕伯。將這枚玉環呈給他看,他應該知道怎麼做才最體面。”
“是。”
---------------------------
從範邑返回臨淄,得勝歸來的齊師高奏凱旋之樂,昂首挺胸踏進國都的西門,沐浴國人的夾道歡迎。
凡是出征,要舉行告廟儀式,出發一次,班師一次。如果得勝,還要在太廟舉行隆重的獻俘儀式,向祖先昭告當世子孫的武功。
齊師計程車卒將繳獲的兵車排列成一道長龍,後面跟著雙手捆在一起的郕國俘虜,闊步走過太廟,將武器歸還到武庫之中,然後由齊侯主持,太子親手發放立功的賞賜。郕國的府庫中被繳獲的財物大半被分發出去,剩餘的部分則儲存起來,用於償還王九年秋收時發放的國債。
樂聲奏起,將士們手持短戈與盾牌,為《大武》之舞,太廟內外,盛況空前。由齊太子諸兒親自領舞,沙場歸來的甲士們孔武有力,將戈盾干鏚拍擊在胸脯之上,發出砰砰的悶響。時值晚春,天氣漸漸炎熱,有甲士乾脆脫去衣裳,袒露健壯的肌肉,在眩目的日光下,淋漓的汗珠揮灑直下。
圍觀的百姓不時發出驚呼,有女子以手掩面假裝路過,其實卻悄悄用眼角的餘光盯著那些甲士細看。有未及弱冠的少年用崇拜的眼神看向揮舞著兵器的戰士。還有鬚髮斑白的老頭兒拄著柺杖,藉著這些年輕的將士懷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儀式漸漸走到尾聲,還有一席盛大的慶功宴在等待著齊師將士,而諸兒則獨自開溜了。什麼要緊事情,但要是再不沐浴的話,自己恐怕要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