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悟空談判風雲(第2/5 頁)
。
朝鮮人的這些舉動,其真實目的就是想要“忽悠”祖承訓南下。在他們看來,如果祖承訓與倭寇交戰勝利了,那自然是再好不過,朝鮮可以藉助明軍之力收復平壤;而如果祖承訓戰敗了,那也對朝鮮有利,因為這樣一來,明軍和日本人之間就會結下血仇,明朝為了自身的尊嚴和利益,必然會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得利的還是朝鮮。
在朝鮮人的“彩虹屁”以及收復平壤後加官進爵的巨大誘惑下,祖承訓率領著 3000 人向著平壤發起了突襲。他滿心以為平壤僅有 1000 多守軍,還自認為自己用一倍的兵力攻城已經是用兵謹慎。然而,真實的情況卻讓他陷入了絕境,此時的平壤城中有日軍兩萬餘人。這場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祖承訓慘敗,副將史儒戰死,他自己也僅僅是勉強逃脫了性命。
遼東邊軍作為明軍中的精銳之師,此次在平壤卻遭受了如此重創,明朝損失了幾千人,還賠進去一個將軍,這對於明朝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其丟臉的失敗。明朝在東亞地區苦心營造的秩序是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威望為支撐的,如果不找回場子,周邊的暹羅、琉球等小弟們必然會對明朝產生質疑,其精心構建的東亞秩序將會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因此,明朝決定將這場戰爭繼續進行下去。
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朝鮮人在戰爭中的這種做法令人心寒。三百多年後的 1951 年 1 月,志願軍第三次戰役以後把美軍趕出了漢城。此時,志願軍入朝作戰已經整整 70 天,戰士們經過連續的戰鬥,急需休整。因此,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然而,朝鮮的金一將軍卻不認同這一決定,他不僅跑到蘇聯軍事總顧問那裡去告狀,還直接要求彭德懷縮短休整時間,繼續南下追擊。彭德懷是近代史中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他敢於在廬山上堅持真理,面對金一的不合理要求,他毫不退縮。彭德懷直截了當地指出:“你們的看法是錯誤的,都是從願望出發的。你們過去說美國一定不會出兵,從不設想如果美國出兵怎麼辦,現在又說美軍一定會退出朝鮮,也不考慮如果美軍不退出怎麼辦。”彭德懷接著嚴肅地說道:“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把人民的事業拿來賭博,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要兩個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還要三個月,沒有相當的準備,一個師也不能南進!”最終,彭德懷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了正確的決策。
沈惟敬登場:複雜局勢下的談判使者
祖承訓戰敗的訊息傳回朝廷,整個朝廷都為之震驚。然而,此時明朝的精兵都在寧夏忙於平亂,其中包括了日後援朝的兩任主帥李如松和麻貴。明朝一時間竟無兵可派,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兵部尚書只得讓沈惟敬趕赴朝鮮,希望他能夠透過談判來拖延時間。(《萬曆三大徵考》:士馬芻糧徵調未集,而大將軍李如松甫平西夏未至,因謬借(沈)惟敬縻倭。)
沈惟敬此次前往朝鮮,肩負著多重任務。除了要拖延日軍的行動之外,他還要刺探敵情。祖承訓兵敗的慘痛教訓讓明朝意識到,對敵人情報的無知是多麼可怕,所以沈惟敬必須要儘可能地收集日軍的情報。另外,祖承訓的失敗也讓朝鮮人信心動搖,如果朝鮮人感覺復國無望,轉而投奔日本人,為虎作倀,那麼整個局面將會變得更加糟糕。因此,沈惟敬此行還要設法堅定朝鮮人的信心,讓他們繼續與明朝站在同一戰線。
八月十七日,沈惟敬踏入了朝鮮的土地,在鴨綠江畔見到了朝鮮國王李昖。李昖一見到沈惟敬,又拿出了之前忽悠祖承訓的那一套說辭,聲稱日本其實沒有多少兵力,大明朝上次戰敗只是因為大意,這次只要明朝派來個 6、7000 人,就可以輕鬆剿滅倭寇。
可沈惟敬可不是祖承訓那樣的愣頭青,他在底層摸爬滾打了三十年,見過形形色色的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