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4/5 頁)
在山東的中**隊,兵力也相當單薄,除了駐紮於濰縣的北洋第五師10000餘人外,再就是第四十七旅近4000人,除此之外,還有前、後、左、右、新巡防營共計20000餘人,分駐於德縣一帶。而這些部隊要面對的,是近6萬人的日軍和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
在交涉期間,由於日軍在山東的暴行引起了山東軍民的廣泛憤怒,為了防止擦槍走火,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的勸說下,袁世凱下令山東駐軍後撤,儘量和日軍遠離接觸,避免發生意外衝突。而為了防止日軍以山東為基地竄犯中國內地,段祺瑞竭盡全力的調兵遣將,將北洋陸軍第二師、第三師和一個重炮旅共15000餘人陸續調往山東,並極力加強鄰近山東的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兵力。為了防範日軍可能對江蘇的進攻,段祺瑞調南洋第一師、武衛前軍共37000餘人分駐于徐州和銅山,北洋第四師10000餘人駐於南京。
在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之後,江蘇將軍馮國璋得知訊息,立刻聯合十九省將軍聯名通電袁世凱,指出“日款發生,亡國預兆”,倡議備戰,表示“國璋等分屬軍人,必盡其軍人救國之天職,凡欲破壞吾國領土之完全者,吾輩軍人,必以死力拒之。”而在袁世凱尚且猶豫不決的情況下,馮國璋便積極在江蘇境內展開佈防。馮國璋將江蘇原有的駐軍大力擴充,將駐紮在江蘇的第一、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第七十六混成旅每旅不過5000餘人的編制擴充到了10000人,將第四師擴充到了20000人,並修築了大量的要塞堡壘,在一些較大的要塞,守軍都達到了2000人以上。
為了進一步加強集中兵力,段祺瑞還向鄰近諸省抽調兵力,他本打算把張敬堯的第六師調往鄭州,但張敬堯和他耍了一個心眼,讓名義上歸第六師轄下的江西新編第五、第六混成旅和第六師一部一同北上,就算是向段祺瑞交差了。因而最後實際到達鄭州的,是楊朔銘所部的贛軍兩個混成旅12000人。
聽了徐樹錚的講解,楊朔銘的“超級電腦眼”不斷的顯示著這些部隊的編制、兵力情況和指揮官,當他聽到“武衛前軍”幾個字的時候,心念微動,眼中的游標不由自主的停了一下。
當楊朔銘看到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的名字竟然是“長江巡閱使張勳”時,不由得苦笑了一聲。
自己竟然有可能要和臭名昭著的“辮子兵”頭頭蹲在一個戰壕裡,歷史還真是會開玩笑啊!
總的來看,段祺瑞所做的部署還是相當有針對性的,而且在同日本決裂之前,這些部署大體上都到位了,證明他的備戰工作還是相當有成效的。
其實正是因為軍事上做了一定的佈置給袁世凱增加了一些膽氣,他才能夠在仔細權衡利弊之後,最終做出了拒絕日本最後通牒的決定。
在軍事會議結束之後,楊朔銘離開了陸海軍統率辦事處,他看了看錶,對身邊的一位隨從點了點頭,隨從立刻掏出了一把小巧的訊號槍,朝著天空打去。
“哪裡來的飛機?”
在總統府裡的袁世凱看到了天空中突然出現的四架飛機,不由得吃驚地問道。
“這是贛西楊鎮守使的飛機隊。”梁士詒對袁世凱說道,“聽說他就是坐著這飛機來京裡參加陸軍部軍事會議的,現在應該是走了。”
“就是送五十響盒子炮的那個年輕後生?”袁世凱想起了那支讓他愛不釋手的槍,“他現在就在飛機上?”
“正是。”梁士詒回想著楊朔銘送給他的禮物,微笑著說道,“這飛機據說是他本人自己設計的,由轄境內的一家民營公司製造。而且尤其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飛機的發動機採用的燃料竟然是烈性燒酒。”;
“什麼?燒酒的飛機?”袁世凱聽了梁士詒的話,再次吃了一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