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3 頁)
藍: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特別看重知識分子,認為俄羅斯的前途在知識分子身上,千方百計地保護知識分子。二月革命成功以後,他就認為現在應該發展經濟、科學、文化,他反對過十月革命。當時,列寧所罵的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寫的《宣告》,就是在高爾基辦的《新生活報》上登的,而且高本人還在那一版上寫了一篇《無法沉默》的政論,反對暴力革命。高爾基在《新生活報》上指名道姓罵布林什維克領導人,包括列寧在內。有人要抓高爾基,列寧不允許,有肚量,不能不令人敬佩。
李:高爾基對俄國知識分子的重視,也是俄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從&ldo;十二月黨人&rdo;到赫爾岑都是強調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引導作用。知識分子後來在史達林時代成了可悲的附庸、點綴,或者是&ldo;刀下鬼&rdo;。
藍:是的。高爾基更多的是受柯羅連柯的影響,柯在十月革命之後,1920年給盧那察爾斯基寫過六封信,猛烈抨擊布林什維克的暴力行為,罵他們不經審判隨意處決人,罵他們不顧人民死活搞快速共產主義,罵他們不給人民自由,政權靠軍事力量維持,&ldo;你們在做第一個用壓制自由的方法進行社會主義的實驗&rdo;。1990年我在波爾塔瓦參觀柯羅連柯故居時,一位作家指著一張大桌子對我說:&ldo;信就是坐在這張桌子上寫的。&rdo;當時我還不知道是什麼信,後來才在1988年第10期的《新世界》雜誌上讀到,六十八年後才發表。高爾基受他影響,也非常激烈,他跟列寧和布林什維克翻臉主要是對待知識分子的問題。他出國根本不是治病,而是跟列寧吵翻了,是被逼走的。他一出國,國內就開始審判社會革命黨。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和布林什維克都是一起反對沙皇的,一起參加工兵蘇維埃,現在把戰友給審了,很多人被判刑。高爾基非常惱火,就讓法郎士在法國發表公開信,譴責布林什維克政府,列寧看後氣壞了。但高爾基後來回國了。他是1921年走的,1928年第一次回國,住了五個月,1929年、1931年、1932年都回去過,1933年才正式回國定居。他想軟化史達林的政策,儘量保護知識分子。有時史達林也給他點面子,沒有他作家扎米亞京出不了國。但後來同史達林也鬧翻了,羅蘭說&ldo;老熊被封住了嘴&rdo;。何止被封住了嘴,還被關進籠子裡。1934年蘇聯成立作家協會,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作家只有讚美社會主義和歌頌史達林的份兒。不想這樣做的作家,只能&ldo;寫了往抽屜裡放&rdo;。拍馬屁也要會拍,別拍在馬腿上。穆拉傑利寫的歌劇《偉大的友誼》就是例子,竟歌頌起史達林和奧爾仲尼啟則的友誼來。他哪裡知道後者是史達林逼死的(或幹掉的),結果遭到日丹諾夫一頓責罵。順便說一句,穆拉傑利譜的歌曲20世紀50年代初期唱遍全中國,連我都會唱‐‐那首《莫斯科‐北京》便是他譜的曲。你猜第一個向史達林唱讚歌的是誰?帕斯捷爾納克。猜不到吧?當然他同大部分唱讚歌的人一樣並非出於真心,只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
李:從1924年到1933年,這十年時間蘇聯經歷了從列寧到史達林時代的過渡,什麼原因促使高爾基改變主意,決定回去呢?
藍:高爾基回國有好多原因,給他看病的一個醫生所寫的回憶錄說的比較真實。高爾基說:布林什維克獨裁得太厲害了,應該給他們帶進一點民主,所以,我要回去,不然,他們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蠢事來。他要給布林什維克帶進民主,這其實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另外,史達林需要他,史達林搞農業集體化是用榨取農民的錢來搞工業化,把糧食賣到西方,再用外匯買機器。史達林當初搞集體農莊在布林什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