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1/2 頁)
第一個把她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藍英年吧。在他出版的《利季婭被開除出作協》這本書裡,有兩篇介紹她的事跡的文章,還翻譯了她那一篇著名的小說《索菲婭&iddot;彼得羅夫娜》。在這本十三篇文章(連前言)的書裡,這三篇佔了全書整整一半的篇幅。
現在就從她的這篇小說說起。索菲婭&iddot;彼得羅夫娜是個寡婦,她把全部的愛,全部的希望都放在獨子科利亞的身上。科利亞也真是個好獨生兒子,在學校裡功課好,工作了也是個很出色的工程師。他研製出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刀具,連《真理報》也報導了他的先進事跡。她在一家出版社做打字員,踏踏實實工作,很受到領導的重視,讓她當了打字室的負責人,給她漲工資,還讓她代表黨外人員在會上發言。如果日子就這樣平平安安過下去,她期望的,就是娶媳婦抱孫子了。不料普普通通的人這些普普通通的願望竟也會遇到意外的周折。時間到了1937年,一批接著一批的大逮捕發生了。其中有她丈夫的同事和好友,有她出版社裡的同事直到社長。直接影響到她的是兒子科利亞的被捕。她無法想像她的兒子會是&ldo;人民敵人&rdo;、&ldo;暗害者&rdo;。
小說以很大的篇幅寫她為打聽兒子的下落、為他申辯、營救他而東奔西走的情形,在監獄的門前、在檢察院的門前通宵的排隊……排上老半天的隊只等著問一句話!排隊的人有那麼多啊。&ldo;真難想像,所有這些女人都是破壞分子、恐怖分子和間諜的母親、妻子和姐妹!&rdo;
申辯和營救當然不會有結果,科利亞被判了十年勞改,索菲婭不可能接受這個現實,只能沉浸於幻想和幻覺中過日子了,在幻覺中,導致兒子被捕的&ldo;誤會&rdo;消釋了,他不但放了回來,甚至還安排到克里木去休假……她是神經失常了。
小說中的許多細節,像一個最優秀的打字員就因為家庭出身不能入團,一次偶然的差錯被認為是有意破壞而解僱,最終因為求職無門而自殺。一個最糟糕的打字員卻是政治上最積極也最受信任的,她打字打不好,卻長於無事生非。所有這些,無不反映出了當年蘇聯的現實。
這篇小說,是利季婭1939年11月到1940年2月寫的,也就是在她的丈夫剛剛被鎮壓之後,她把她全部的感受和感情,全部認識和思考,熔鑄在這篇小說中。這篇小說當然不能發表。待到赫魯雪夫開了蘇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以反對個人崇拜這個提法批評了史達林對無辜者的大規模鎮壓。利季婭感到這篇小說和當時的政治氣氛是合拍的,就投寄給了蘇聯作家出版社。她沒有預料到政治風雲的變幻無常。隨著風雲變化,出版社對這小說也就由歡迎變為拒絕。這是出版社單方面撕毀合同。於是利季婭就同他們打起官司來了。藍先生這書中第一篇文章《利季婭打官司》就是寫的這件事。在法庭上,她辯護說:&ldo;以往的暴行所以發生難道同報刊不敢刊登人民的哭號和呻吟的投訴信無關?……難道現在仍然如此?仍然讓所有報刊、出版社聽從一根指揮棒?這是不是以往發生暴行的原因之一?&rdo;
那時,媒體上對史達林的暴政已經有所揭露,但止於頗為抽象的概括的提到,利季婭認為這是不夠的。她說:&ldo;對暴行不僅應籠統地講述,還應透過具體人的命運講述。這是活下來的人的光榮的、義不容辭的責任。&rdo;如果不去寫具體人的命運,還有什麼文學呢?
利季婭的這篇小說最初是在蘇聯國外發表的。這可激怒了當局。於是就得將她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了。讓我們來聽聽她在開除的會上所作的&ldo;最後陳述&rdo;吧:
朱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