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2 頁)
,而且它跟中國革命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變化關係最密切。對這樣的文學和歷史進行梳理,把它的本來面目呈現在人們眼前,對我們重新認識蘇俄文學、認識史達林跟知識分子的關係、認識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特點,會有很多幫助。您覺得我們過去介紹和接受蘇俄文學的過程,是否存在著一定偏差呢?
藍:過去我們接觸的蘇俄文學基本上都是主流文學,即官方肯定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在魯迅那個時代多少還能接觸一些潛流文學,即作品受到批判被鎮壓的作品。蘇聯20世紀20年代非主流的作家作品還可以發表。到1934年作家協會成立後,這些人的作品根本不能發表了。我們後來接觸的作品都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這些作品我認為它們首先是要宣傳革命路線,特別強調對人的改造。像《毀滅》中的領導人萊奮生,就是想把他那些戰士改造成為布林什維克。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人的改造問題。當然作品寫到戰鬥中表現人的勇敢都寫得很好。我覺得也不能像有些人那樣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徹底否定,這部書教育了很多人,它好的地方對我們還是有鼓舞的,但基本觀點仍是圖解史達林的政治路線。
李:對於這個問題前一段報刊上有許多爭論。有人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產生的背景首先是政治需要,是扼殺人性的,個人的東西都沒有了,要大家成為機器,去掉個人的東西,無條件地服從理想、服從領袖的政治目的。蘇聯解體後,再回過頭來看這些,這種文學的負面影響就大於正面影響了。
藍:但不能否定它的正面影響。當時許多人都真誠地向保爾學習過,把一切獻給祖國,甚至不怕犧牲,志願到邊疆去支援建設。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