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2/2 頁)
總督兼管,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北方天津、牛莊和長江內河漢口、鎮江等增開口岸十餘處,因而南洋欽差大臣由江蘇巡撫兼任,北方則增設三口通商大臣一員。這就是後來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的由來。它們名為&ldo;通商&rdo;大臣,實際上&ldo;通商&rdo;以外的政治性外交等事務也是涉及的。在中央就再不是理藩院,而是於1861年成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了。在洋務運動整個過程中,總理衙門起了樞紐的作用,左宗棠說:&ldo;洋務關鍵,在南北洋通商大臣,而總理衙門攬其全域性。&rdo;
由此可見,總理衙門是適應對外開放和內部改革的新形勢需要的產物。它的成立,表明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中心以拯救清朝統治的自強新政(也即我們通常稱之為的洋務運動)成為國策了。因此,以1861年作為洋務運動開端的標誌是適當的。
在過去,學術界對洋務運動的開端有1860年、1861年和1862年三種說法。1860年說,是以清政府定下&ldo;兩害相權取其輕&rdo;政策,向外國侵略者妥協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從而取得列強的支援以集中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為標誌;1862年說,主要是以李鴻章在上海辦洋炮局和比較系統地使用洋槍洋炮、練洋操以更有效地鎮壓人民革命為標誌。前一說法,突出了妥協投降和反對人民革命,也即傳統的把洋務運動看作是買辦性與反動性相結合的產物,那當然就一無足取了。後一種說法,雖注意到了先進技術的引進和使用以及近代工業的發生,但使用堅船利炮並不自1862年始,新式軍事工業的起點,亦宜以1861年成立的安慶內軍械所為標誌。據《曾文正公年譜》記載,安慶內軍械所設所的時間是鹹豐十年十一月,曾國藩還曾於是年十一月初二日&ldo;至子彈局、火藥局一看。&rdo;,這一天正是1861年12月3日。因此,1862年開端說,難以成立。因此,即使從辦近代軍用工業說,將洋務運動開端定於1861年也是適當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