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3 頁)
為瞭解決原材料、燃料等問題,就必須發展煤鐵的開採與冶煉工業,這一點丁日昌與沈葆楨的認識也是一致的,丁氏一針見血地說:&ldo;今不急圖開煉煤鐵,而但圖製造,是燈無膏而求其明,木無根而求其茂也。&rdo;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沈葆楨於1875年請開採與馬尾一水之隔的臺灣基隆煤礦,得到清王朝批准,基隆煤礦於1878年開工投產,經過努力經營,產量連年遞增,到80年代初,基本上已能滿足船政局的需要。但鋼鐵由自己生產以供應船廠的目的, 由於資本、技術、資源等多種原因,未能達到。儘管船廠在鋼鐵方面沒有擺脫對洋貨的依賴,但船政局預定的發展計劃熙常進行,並取得可喜的成績。
自製輪船始於1875年&ldo;藝新&rdo;號。前此雖亦有自製者,但那均為仿造,獨&ldo;藝新&rdo;跳出了仿造界限。&ldo;該船船身圖式,為學生吳德章等所測算,而測算船內輪機、水缸等圖則出自汪喬年一人之手。&rdo;&ldo;藝新&rdo;於1886年3月造成,雖仍系木質兵船,卻標誌著中國造船技術的一個飛躍。然而,西方所造之船已是鐵脅,乃至發展到鋼脅鋼殼。為趕上先進水平,沈葆楨去任前即作出建造鐵脅船的決定。先是向法國英國定造鐵脅船所用機件,在洋匠指導下,中國技術人員具體製作,名為&ldo;威遠&rdo;,時為1877年5月。同年7月開工製造的&ldo;超武&rdo;號鐵脅兵船,由於中國工程人員透過製造&ldo;藝新&rdo;號掌握了技術,就全靠自己人了。而且&ldo;脅骨輪機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華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與購自外洋者一轍。&rdo;從此以後直至1900年,船政局所造船即由鐵脅到鐵甲到鋼脅鋼甲,噸位大增,且炮位多、速度快。茲簡敘幾個典型輪船的製造。
其一是1883年造成的&ldo;開濟&rdo;號。這是由船政局留學生歸國後,參照&ldo;外洋最新最上最便捷之法&rdo;自行製造的一艘2400匹馬力的鐵脅快船,它載重量2200噸,時速15海里,這些均超過以前各船。誠如督辦船政黎兆棠所說:該船&ldo;機件之繁重,馬力之猛烈,皆閩廠創設以來目所未睹&rdo;。其&ldo;製件之精良,算配之合法&rdo;,悉皆製造學生參照&ldo;外洋最新最上最便捷之法而損益之,尤為各船所不可及。&rdo;接著又造了均為2400馬力的&ldo;寰泰&rdo;、&ldo;鏡清&rdo;兩快船,署船政大臣裴蔭森說,魏瀚設計製造的&ldo;&l;開濟&r;快船,視所購之&l;南琛&r;、&l;南瑞&r;規制相同,靈快相似,而堅實則過之。本年告成之&l;鏡清&r;、&l;寰泰&r;兩艘,其製法之精密,船機之穩快,又遠過於&l;開濟&r;。&rdo;這就打破了&ldo;造不如買&rdo;的謬說。
其二,要特別提出來敘述的,就是鋼甲快船&ldo;平遠&rdo;號的製成。1884年中國在馬江戰役潰敗後,被破壞的船廠很快修復生產。鑒 於英國已制更為先進的鋼甲艦,船政局派造船專家魏瀚等出洋採購鋼甲艦料件,兼探查鋼甲製造情況。根據瞭解到的情況:英法已能製造時速為18‐19海里的鋼甲快艦,日本已在購買和仿製最新式的鋼甲船。而清政府還在購買西洋的時速為15海里的鋼甲船。船政局於是下決心自己製造這種鋼甲船。經過3年精心設計製造,&ldo;平遠&rdo;號於1887年12月下水。這條鋼甲船雖造成,但速力機件均未達到預期的先進水平。但有了造鋼甲船的開端,以後又繼續造鋼甲船多艘,不斷有所改進,雖橫向比較還較落後,但縱向比較,從無到有,從木質到鐵脅到鋼甲,是不斷在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