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拓跋嗣本來就看公孫表不爽,身邊的太史令王亮又恰好與公孫表有怨,一個勁地說公孫表置軍不當,以致虎牢久久不下。拓跋嗣認定公孫表裡通外國,派人夜入公孫表帳中,將其縊死。(毛德祖此計,與當年曹操離間馬超、韓遂的計策一樣,不過計策雖然達到了除掉公孫表的目的,但由於拓跋嗣的處置方式秘密得當,沒有使魏軍內部出現分裂,毛德祖未免要失望了。)
北魏不斷向虎牢方向增兵,而東線青州那邊也是兵力強大,志在必得。叔孫建以三萬騎兵包圍了東陽城,城裡面才只有區區一千五百人。竺夔是個很有能力的官員,他在增修防禦工事之餘,屢出奇兵擊敗魏軍,並且同樣透過挖地道的方法奇襲,破壞了一大批魏軍的攻城車。可是魏軍優勢太大,日夜狂攻,東陽北城的城牆被毀壞多處,城內士兵也越打越少,眼看整座城就要陷落,終於探馬來報:檀道濟的援兵快到了!
檀道濟的軍隊走到彭城時,人數並不多,面對虎牢、東陽兩城都告急的形勢,他只能救助一邊,兩權相侵,最後決定帶輕兵火速前往路近兵弱的東陽城。(對不起了,毛將軍……)
東陽城下的叔孫建,面對千人防禦的一座城,竟從頭一年的冬天一直打到了第二年(公元423年)的夏天。天氣漸漸轉熱,魏軍多是來自塞上的鮮卑騎兵,哪裡見過這樣的天氣,軍中開始流傳瘟疫,無法控制。叔孫建聽說宋軍後援將到,一咬牙下令放棄進攻,燒了營帳器具退往滑臺。檀道濟抵達東陽,糧食剛好吃完,無法追擊,但不管怎麼說,東陽城算是保住了。
虎牢方面就沒那麼幸運了,毛德祖雖然十分頑強,一次次擊退攻城的魏軍,但從四面八方集結過來的魏軍實在太多了,城內的物資也開始匱乏。宋軍在城內懸掛繩索,到黃河中取水。拓跋嗣知道後,料想宋軍缺水,便下令將船艦在黃河邊上排成一排,阻止敵人從黃河的水源取水。這樣一來,城內的守兵就只能靠地下水過活了。魏軍還沒完,又挖掘地道,洩放城裡的地下水,可謂狠到極點。
叔孫建到達滑臺後,又繼續西進,與奚斤共攻虎牢。至此虎牢被圍兩百多天,無日不戰,宋兵戰死殆盡,而魏兵越打越多。外城被魏兵攻破後,毛德祖在城內重築了三道城牆,魏軍又攻破兩道,只剩下一道城牆。毛德祖誓與虎牢城共存亡,對外晝夜抵抗,對內撫恤將士。士兵們條件艱苦,很多人都病倒了,身體還行計程車兵由於晚上不能睡覺,眼睛乾燥,用手一擦,就生創了,卻始終沒有人想要逃跑或投降。
毛德祖一個北方人苦苦支撐,南面的南方人卻不知道在幹嗎。駐守項城的劉粹是離虎牢最近的一支軍隊,卻害怕魏兵強盛,不敢進攻。沈叔狸、檀道濟等軍更遠,也只守城,不往虎牢挪一步。
彈盡糧絕的虎牢城,終於在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的四月被北魏大軍攻陷。毛德祖被俘,為北魏所殺。只有範道基帶著兩百多人突圍成功,回到南方。宋國的司、兗、豫等州基本上落入北魏之手,唯一的&ldo;勝果&rdo;是保住了青州。魏國以強攻的方式拿下了黃河南岸的三座重鎮(嚴格而言,只有虎牢一處是大仗),但也因戰爭和瘟疫損失了三成的兵力。一場大戰,雙方都沒能笑到最後。
設若在出兵時,拓跋嗣聽從崔浩的建議,歷史又會怎樣改寫呢?
十五 廢立風波
魏宋大戰結束後,魏、宋兩國的邊境線從黃河南移到了項城、湖陸、東陽(叔孫建撤軍後,青州刺史竺夔鑑於東陽城已基本毀壞,將青州的治所移到了不其城(今山東即墨西南))一線。宋國在淮北一帶的防守壓力陡然加重,北魏也由於戰略目的不夠明確,沒有能夠盡收淮北之地。
更嚴重的後果是,拓跋嗣由於御駕親徵、路途勞頓,舊病復發,回到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