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慈禧(三)走向前臺(第1/4 頁)
話說,英法聯軍以其蠻橫之勢,悍然攻佔北京。他們肆意踐踏這片古老的土地,所到之處,盡是一片狼藉與哀號。而圓明園,這座凝聚了無數能工巧匠心血與智慧的藝術瑰寶,在侵略者的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無疑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奇恥大辱,也成為了打倒咸豐皇帝的最後一記重拳。
當時,被迫逃離京城來到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其內心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痛苦與煎熬。他的意志力,已然到達了崩潰的邊緣,彷彿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隨時都可能轟然倒塌。為了逃避現實的殘酷,他選擇了用奢靡無度的生活,來麻痺自己那早已千瘡百孔的心靈。
他在避暑山莊中,大肆揮霍錢財,追求著極度的物質享受。珍饈美饌擺滿餐桌,綾羅綢緞掛滿衣櫥,然而這一切的奢華,卻無法填補他內心的空虛與恐懼。
不僅如此,他還沉迷於精彩絕倫的戲曲之中,試圖用那婉轉悠揚的唱腔和扣人心絃的劇情,來矇蔽自己的視聽,讓自己忘卻京城所遭受的苦難,和自己身為皇帝所應承擔的責任。
咸豐皇帝的這種逃避行為,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軟弱與無能,更揭示了當時清朝統治的腐朽與衰落。這一事件引發了民眾,對清政府的極度失望和憤怒,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動盪與不安。
對於咸豐皇帝而言,自1856年開始,幾乎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被他拋諸腦後。針對他這個時期的表現,後世的許多學者都認為,他就是有意的“醇酒婦人”。
說白了,就是刻意的透支自己,想要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源於咸豐皇帝,對現實的逃避和對未來的絕望。
作為一個皇帝,咸豐皇帝無疑是失敗的。面對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全國性起義,他沒有能力平定。面對英法聯軍的入侵,他只能選擇逃跑,將北京拱手讓給侵略者。
這些都是他無法推卸的責任,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咸豐皇帝也是可憐的。他出生於清朝最困難的時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他試圖透過努力來改變局面,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這種無助感和無力感,可能導致了他的消極情緒,從而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在咸豐帝看來,身為一國之君的自己無疑是個失敗者,既無法保護好國家,也無法守護住臣民,更辜負了祖宗的期望。
每每想到這些,咸豐帝就感到無地自容,覺得自己沒臉見列祖列宗,更對不起天下百姓。然而,儘管內心充滿自責與羞愧,咸豐帝卻始終缺乏自殺的勇氣。
或許對他來說,自我毀滅太過艱難,甚至連結束生命都需要巨大的勇氣。於是,咸豐帝開始選擇一種慢性的“作死”方式——放縱自己,荒淫無度,以此來消耗並摧毀自己的身體和意志。
這種行為看似荒誕,但對於咸豐帝而言,這或許是他唯一能找到的解脫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慢性的“作死”,可以讓他暫時忘卻現實的痛苦和壓力,讓他能夠在短暫的歡愉中,尋找一絲慰藉。
而當他最終耗盡自己的時候,也就是他得到解脫的時候。這樣一來,他便無需再面對那些令他痛苦不堪的問題,可以將一切責任拋諸腦後。
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作死”來耗盡榨乾自己,也許確實是咸豐帝最好的歸宿。因為在他心中,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擺脫困境,尋得解脫。
公元 1861 年 8 月 21 日,那是一個被陰霾籠罩的日子。咸豐帝躺在熱河寢宮的病榻之上,生命的氣息,如同風中殘燭,艱難地撐著最後一口氣。他的面容憔悴不堪,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疲憊與無奈,但仍強打精神,試圖為自己身後之事,作出最為妥善的安排。
在這寂靜而壓抑的寢宮內,氣氛凝重得彷彿能滴出水來。咸豐皇帝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