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竇漪房(五)組織部長(第1/4 頁)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 年),吳楚七國之亂,如狂風驟雨般驟然爆發,瞬間打破了大漢王朝的寧靜。當時的局勢極為嚴峻,七國聯軍來勢洶洶,大有顛覆漢室江山之勢。
漢景帝在這危急關頭,焦急地覽遍諸竇子弟,期望能尋得一位,足以擔當大任,力挽狂瀾的英才。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反覆審視之下,竟發現諸竇子弟中,才能沒有能超過竇嬰的。
竇嬰此人,此前因與竇太后意見不合,被竇太后削了名簿,心中本就存有憤懣與委屈。當景帝委以重任之時,他竟稱病言不堪重任。或許是過往的遭遇讓他心生退意,又或許是對局勢的嚴峻,感到力不從心。
竇太后聽聞竇嬰的這番推辭,由是慚愧不已。她或許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行為,過於衝動和狹隘,竟險些讓國家在危難時刻,失去一位可用之才。
後來,漢景帝力排眾議,毅然拜竇嬰為大將軍。竇嬰肩負起了守衛滎陽,這一至關重要的使命,同時負責監管齊國與趙國的兵。在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裡,滎陽之地成為了抵禦叛軍的重要防線,竇嬰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調兵遣將,精心佈防。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鬥,七國之亂終於得以平定。漢景帝論功行賞,以軍功封竇嬰為魏其侯。竇嬰的威名瞬間傳遍天下,於是遊士賓客們爭相歸附竇嬰。
這些遊士賓客們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是懷才不遇的文人雅士,有的是渴望建功立業的武士豪傑。他們紛紛聚集在竇嬰的門下,期望能借助竇嬰的權勢,一展抱負。
每次朝議大事之時,列侯們面對竇嬰,都不敢與之抗禮。竇嬰的意見,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言論和決策,備受尊重和重視。
至此,竇氏一門三人封侯,竇氏家族的榮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彰顯了竇氏家族在朝廷中的顯赫地位,更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政治局勢的複雜多變,以及權力鬥爭的激烈殘酷。
竇氏的崛起與興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制度以及家族自身的努力,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那個封建王朝的時代,家族的榮耀往往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竇氏的輝煌也成為了大漢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漢景帝劉啟時期,竇太后雖然大力的扶持自己的竇氏族人上位,同時也不遺餘力的推舉自己的小兒子劉武成為漢景帝的繼位人。在國家人事任用方面,竇太后是深入其中。
不過在國家的大事面前,她還是理得清孰輕孰重的。面對七國之亂,竇太后也是全心全意的去支援自己的兒子漢景帝。
可是,竇太后這個人,心胸也算不得開闊,她也是一個容易記仇而後事後擇機報復的人。在公元前 154 年,七國之亂的關鍵時刻,漢景帝展現出了他的果斷與睿智,毅然任命周亞夫為太尉,將全軍統兵的重任交付於他。
周亞夫,這位身負重任的將領,以其敏銳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從整個戰局的全域性出發,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謀劃。他深知這場戰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斟酌,提出了一個大膽而極具策略性的重大決策,丟擲梁國給吳楚。
梁國,乃是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劉武的封地。在這場戰爭中,梁國成為了戰爭的焦點和前沿。周亞夫的這一決策,無疑將梁國置於了極度危險的境地。吳楚聯軍如洶湧的潮水般,湧向梁國,梁國遭受了猛烈的攻擊和巨大的壓力。
而梁王劉武,面對自己的封地遭受如此重創,內心充滿了憤怒和怨恨。他認為周亞夫的決策,是對他的不公和拋棄,這種怨恨在他心中深深地紮根,並且不斷地滋長。他無法理解為何要以犧牲梁國為代價,來謀取戰爭的勝利,對周亞夫的這一策略,充滿了質疑和不滿。
戰爭往往是殘酷的,決策的制定需要權衡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