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第1/2 頁)
淳欽皇后攝政一年半,至次年底,耶律德光終於登上帝位,史稱遼太宗。述律皇后為皇太后,史稱應天皇太后,並將幼弟耶律李胡立為皇太弟。
登基後,遼太宗和應天皇太后不斷削弱東丹國。這本意是打壓耶律倍,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契丹帝國中央集權化。耶律倍備受打壓,非常鬱悶,又常受到唐明宗的召喚,最後留下一首漢詩: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這……能算詩嗎……算吧。
遂逃離契丹,投奔後唐,掃除了遼太宗最大的隱患。
但這並不表示遼太宗便可大權在握,應天皇太后似乎比他實權更大,而且與他政見相當不合。遼太宗雖然不如哥哥那麼熱衷於漢化,但也算漢化傾曏者,這與極度反感漢化的應天皇太后就形成了衝突,而且應天皇太后還隨時準備扶耶律李胡上位,形勢也很微妙。
契丹汗國恰好建於唐朝終結這一年,這個草原新霸陪伴了中原的五代十國。按理說,中原小國林立,朝不保夕,勃興的契丹汗國應該很容易踩扁他們。但事實是遼太祖、遼太宗多次南下均被一些破爛國家擊敗,連晉出帝這種傻貨也先贏了遼太宗兩陣。尤其是晉遼第二次大戰的白團衛戰役,明明是遼軍佔據上風,明明戰場上還颳起了東北風,明明晉軍已經陷入逆風和火海的困境,但還是在杜重威、李守貞的指揮下反敗為勝,大破遼軍,這不由得讓遼太宗陷入深思。
第一,時至唐代,遊牧部族的戰鬥力和軍事思想比漢人已經差了不止一個時代。遊牧部族以民為兵,儘管表面上看成本低,但素質更低,根本沒有陣形的概念,上陣就只會&ldo;豬突&rdo;。這種&ldo;軍隊&rdo;劫掠下漢民可以,一遇到職業軍隊就慘了。儘管五代的漢族軍閥無力遠徵草原,但遊牧騎兵(確切地說是牧民)主動進攻中原那就完全是送死。怎麼建設契丹民族自己的正規軍?
第二,漢民族實力強大,即便四分五裂,也遠非遊牧部族可望其項背。怎樣利用巧妙的政治槓桿,撬動漢族的內部力量為我所用?
遼太祖以漢制建立了一個草原帝國,留給遼太宗的任務就是以上兩點,應該說他還算基本做到了。
最初遼太祖挾一統草原之勢,很快踩扁了河北的小軍閥,但遇到他幹侄兒唐莊宗,這位票友打他比唱戲還輕鬆。遼軍雖然有不錯的馬騎,但都穿著雜色衣襖,更無陣形可言。而票友麾下精兵統一著黑甲,號稱鴉軍,佇列整齊,進退得法,陣形切換時如寒鴉蔽日,牧民兄弟看一眼尿都嚇出來了,還打什麼仗?遼太宗汲取教訓,不再輕易挑釁中原,所以唐明宗一朝,戰亂較少。直到後晉高祖石敬瑭主動來求,遼太宗才利用漢奸的幫助首次將勢力伸向中原。但很快他又遇到了弱智兒童晉出帝。此時遼軍的正規化建設已大有進步,比如著名的鐵鷂軍已經登場,或許遼太宗也想試一試劍,於是御駕親徵,但又被打了臉。遼太祖不敵五代第一戰神唐莊宗也就罷了,遼太宗連弱智兒童都打不過,想來景延廣的豪言壯語也並非完全沒道理。
但遼太宗非常執著地南征,因為他知道五代是契丹民族入主中原,成為一個主流文明帝國的最好時機。以應天皇太后為首的遊牧主義者卻非常反對,提出漢地難治,就算打下來也治理不好。遼太宗兩次南征失敗,內部壓力更大,但他還是頂住壓力,組織了第三次南征。這次他也算是腦筋轉過彎來,重拾找漢奸當兒皇帝的技巧,在杜重威的指引下打進了開封。
打進開封后,遼太宗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身穿漢服,以漢禮制即中國皇帝位。
以前的耶律堯骨是契丹帝國皇帝,現在他要以漢製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