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是矣!匈奴以侵掠之利,激將卒貪慾,一旦遇沮,痛哭而逃。豈知我漢家兒郎,捨身衛國,寧身糜而不退。爾有狼牙鋒銳,可以欺柔順;吾有龍驤虎衛,可以捍黎民。
英雄的隋軍將士打退了突厥可汗的狼子野心,但其仍不罷休,以後還常年襲擾。要解決突厥邊患,既要靠達奚長孺的熱血忠勇,也要靠長孫晟的戰略奇謀。
長孫晟是北魏宗室後裔,文武全才,深得隋文帝器重。北周時長孫晟曾作為和親副使,送千金公主遠嫁。攝圖(沙缽略可汗)當時還是王子,此人心高氣傲,從來看不起南國使者,唯獨對長孫晟欽敬有加,常與其遊獵,甚至留其在北方居住一年之久。有一次兩人出遊,遇到兩隻大雕飛而爭肉,攝圖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射取。長孫晟引弓射去,一發而雙貫。攝圖大喜,令貴族子弟都跟他學習武藝。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金庸名著《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大俠的射鵰英姿,而《隋書》記載此事卻是暗喻長孫晟制服突厥的一箭雙鵰之計。
蒙古草原天生適合遊牧部族生長,雖是中原王朝的嚴患,但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無法將草原改造成郡縣,所以大舉剷除其實沒用,正確的策略只能是抑制。如果草原上不是統一勢力,而有兩股勢均力敵的力量,讓他們自相殘殺,則不但都無力南侵,反而還有求於南國支援,這便是長孫晟的一箭雙鵰之計。
此計的前提是突厥不能鐵板一塊,要分裂。所幸領主制政權最擅長分裂,而隋朝需要做的是保持他們的分裂並相對均勢。
長孫晟長期居於突厥,熟悉諸領主之間的關係,向隋文帝提出突厥&ldo;難以力征,易可離間&rdo;。他的戰略思想第一步是利用西面可汗室點密系的相對獨立性,首先將突厥分化為東西兩大汗國。然後鼓勵沙缽略可汗的兄弟們爭取獨立自主,進一步分化東突厥。還可以扶植突厥東部的庫莫奚、霫、契丹等族,對東突厥形成戰略牽制,並隨時挑撥突厥諸部互相殘殺。隋軍不輕易出兵援助,但見有一部危險時再救,將其救活後,若一旦變得強大則再助其他部落打擊。如此,使草原上始終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力量形成統一。
隋文帝遣太僕元暉為使,遠赴西突厥,賜狼頭纛於達頭可汗,禮制之高在沙缽略可汗之上。達頭可汗遣使回禮,隋文帝又故意讓他的使者位居沙缽略可汗之上。西突厥名義上是東方突厥本部的分支,隋廷這樣顛倒主次讓沙缽略可汗很不爽。隋文帝又以長孫晟為車騎將軍,送錢給東北的奚、契丹等族,在他們的嚮導下找到沙缽略可汗的弟弟處羅侯。處羅侯時任突利設(相當於突厥的遠東道行臺尚書令),長孫晟鼓勵他獨立自主,發展他當了內線,並悄悄收買了大量突厥貴族。
開皇二年(582),沙缽略可汗大肆南侵,達奚長孺正面忘死血戰,長孫晟則在背後運作,挑唆達頭可汗率先背盟離去,又透過處羅侯之子阿史那染干謊稱下屬部族鐵勒造反,突厥大軍才全線退卻。
開皇三年(583),隋廷以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分八道出塞。楊爽率李充等四總管出朔州,在長城以北的白道川與沙缽略可汗相遇。李充出其不意,率五千精騎突襲,沙缽略可汗狼狽奔逃,丟盔棄甲躲在草叢中才勉強逃脫。沙缽略可汗逃遁時軍中無糧,又感染瘟疫,死傷甚眾,窩了一肚子火。另一方面,上柱國竇榮定率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涼州,擊阿波可汗。兩軍先派將領陣前單挑,隋軍悍將史萬歲馳斬突厥猛將,阿波可汗軍士氣大墜,只好敗退。這時長孫晟派人告訴阿波可汗:&ldo;人家攝圖每次來都大勝,你每次來都大敗,簡直是突厥之恥。你們兩家本來勢均力敵,但現在攝圖就要超過你了,這次他肯定要歸罪於你,趁機滅了你。&rdo;阿波可汗嚇出一身冷汗,連忙求教於長孫晟。長孫晟告訴他:&ldo;你看達頭可汗與我大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