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德皇后(四)臨朝理政(第1/4 頁)
公元88 年,二月壬辰,這是一個註定被載入史冊的時刻。漢章帝的離世,宛如一顆巨星的隕落,給大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就在這風雲變幻之際,年僅十歲的劉肇登上了皇位,成為了漢和帝。
此時,竇氏的地位陡然上升,被尊為皇太后。竇氏臨朝攝政,大權在握,其威嚴之勢令人矚目。與此同時,竇氏為鞏固家族勢力,積極安排自己的兄長竇憲。竇憲憑藉侍中之職,得以涉足政務機密,負責出宣誥命,成為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而這一切,皆是以漢章帝遺詔的名義進行的。
不僅竇憲,竇氏的弟弟竇篤,也被封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瑰一併成為中常侍。竇氏兄弟在朝堂之上,皆佔據著親信顯要之位,他們的權勢如日中天。
公元89 年的夏六月,沘陽公主長子竇憲,在稽落山之戰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英勇無畏的氣概,以雷霆萬鈞之勢大破北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竇憲指揮有方,士兵們浴血奮戰,戰場上金戈鐵馬,喊殺聲震天。北匈奴的軍隊,在漢軍的猛攻下節節敗退,最終潰敗而逃。竇憲的勝利不僅彰顯了大漢王朝的軍威,更是為國家帶來了久違的安寧與榮耀。
竇憲凱旋迴到京師洛陽後,朝廷為表彰其卓越戰功以及沘陽公主的功績,對沘陽公主予以尊崇。尊沘陽公主為長公主,並大幅增加其湯沐邑三千戶,其待遇之優厚令人矚目。沘陽公主的儀服規格與蕃王等同,盡顯尊貴。
同年,朝廷的人事安排也頗受關注。沘陽公主祖母郭聖通的侄子郭璜,受到提拔,被任命為長樂少府。他肩負著掌管太后居所長樂宮之事,宣達太后命令的重要職責。
不僅如此,郭璜的兒子郭舉,也就是和竇皇后私通的人。也得以晉升,在擔任侍中的同時兼任射聲校尉,統領宿衛兵。
至此,可以說以竇太后為核心的竇氏一族,權傾朝野。皇帝年幼,竇太后又十分喜歡弄權。因此,此時東漢王朝的實際掌權人就是章德竇皇后。
臨朝理政不久,竇太后就鄭重地頒佈詔書,言辭懇切地說道:“如今皇帝尚且年幼,形單影隻且身負憂思,朕暫且輔佐並聆聽政務。外有實力強大的諸侯國賢明之王,堅守扞衛著邊境,內有忠心耿耿的公卿大夫,盡心竭力地治理著國家,朕還有什麼可憂心忡忡的呢!然而,朕仍需要得力的內輔,來參與重大事務的決斷。”
在這一背景下,鄧彪被委以重任。竇太后任命鄧彪為太傅,並賜予其關內侯的爵位,使其統領百官。
可鄧彪在其位期間,表現卻不盡人意。他僅僅專注於自身的修養德行,對於匡正國家政事的得與失,顯得力不從心。
從歷史的長河中回望,類似鄧彪這樣身居高位,卻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的例子並不少見。在過往的朝代裡,有些官員因各種原因,在面對國家治理的關鍵問題時,未能挺身而出,勇敢擔當。
接著,臨朝竇太后再次憑藉漢章帝遺詔的名義,鄭重地宣佈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決策,那便是免除郡國鹽鐵之禁,允許百姓煮鹽鑄鐵。
詔書說道:“自東漢光武中興以來,匈奴始終未曾心悅誠服地歸順,於是在漢明帝永平年間,不得不再度興兵征討匈奴。而先帝(漢章帝)即位之後,懷著仁厚之心,想要停止武力征伐,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便深入探究觀察舊有的制度,恢復了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官營制度。其初衷乃是想要未雨綢繆,防備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從而使邊境得以安寧。
然而,現實狀況卻令人憂心忡忡。眾多官吏品行不端,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屢屢失誤,未能順遂本意,違背了先帝的良苦用心。先帝對此深感遺憾,以至於在臨終之前留下遺囑,明確免除鹽鐵禁令,允許百姓煮鹽鑄鐵,並且要求他們像以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