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第1/2 頁)
一九四零年德國在歐洲發動閃電作戰成功之後,史達林估計納粹德國隨時可能會對蘇發動攻擊,所以開始擔心日本是否會利用機會,與德國合作,聯手東西夾攻蘇聯。
史達林於是與日本進行交涉,願意以停止援助中國抗日為條件,換取日本與蘇聯簽訂中立友好條約。
一九四零年六月,日、蘇兩國就以一紙&ldo;日蘇中立條約&ldo;,完全切斷了中國西北經蘇的外援通路。
於是中國能夠獲得外來石油與軍火原料支援的唯一孔道,就只剩下由雲南通緬甸的公路而已了。
當然站在蘇聯自己的國家利益而言,它為了避免遭到德國與日本的兩面夾攻,以停止援助中國來換取減輕日本的軍事威脅,是可以勉強理解的做法。
但是到了一九四零年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軍事實已經沒有多餘的戰力可以對蘇聯進行作戰。
一九四零年六月,日本又攻克緬甸北部,完全切斷了中國對外的通路,中國戰區可以說是面臨了彈盡援絕的生死關頭。
此時的蘇聯,實際已經沒有日本威脅的後顧之憂,但是這個&ldo;盟國&ldo;,卻坐視中國面臨作戰力量全面耗竭之危機,不但自己不肯援助中國,更不準盟國借道蘇聯援華,造成中國最後只能靠極其有限的駝峰(the hup)空運,來支援六百萬抗日部隊的需要,蘇聯存心要置中國於死地的企圖就非常明顯了。
史達林的作法很簡單,只要中國失去力量,那麼就非常方便蘇聯對華的繼續侵略。
日本有了蘇聯這個紅色帝國主義的侵略幫兇,當然就可以說是助益太大了。
蘇聯切斷盟國援助中國的主要交通路線,對於中國整個作戰能力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日軍對中國軍隊在所有會戰中之打擊。
萬嘉國的話對於我們這些軍人來說,實在太危言聳聽了!而且他給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危機重重的中國。
而非之前我們那麼看好的前景!
因為就算是中國遭到原子彈的轟炸,其歷史的結局,也不會比蘇聯切斷中國對外交通路線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更為深遠。
蘇聯切斷了中國的對外通路,使得中國必須完全依賴盟國反攻緬甸的計劃,邱吉爾因而可以上下其手玩弄中國,也引爆了中國與英國甚至美國的摩擦與衝突,因而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戰後的歷史命運。
而多達六百萬的中國軍隊,就在近乎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不但沒有足夠的作戰裝備、沒有醫療後勤,甚至連基本的衣食供應都常有問題(中國的處境雖)。
共同對抗法西斯軸心國的責任,就是同盟國在作戰上相互支援與共同進退,中國在極端的劣勢下為整個盟國擋住了日軍的兵鋒,尤其蘇聯因此不必雙線作戰,而蒙受了極大的利益。
如果國民政府決定與日和談或向日屈服,讓日本能及早結束中國事變,日軍早就會進一步攻擊與威脅蘇聯在西伯利亞東線的戰略要地了。
製造戰爭的理由原本就是日本(或任何侵略者)的專長,若不是日軍被中國的侵略泥沼陷住而無力分身,一紙日蘇中立條約只不過是張廢紙罷了!
是這樣惡劣,但她仍然繼續苦撐了四年,堅決不肯向日本屈服,反把日本拖垮,最後贏得了勝利。
整個中日戰爭中,一個勝負關鍵所在,就是中國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國蘇聯切斷的國際通路。
由於盟國反攻緬甸、打通西南對外通路的計劃,一再遭到英國反覆地拖延,中國始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以裝備華軍成為可以在戰場上主動攻擊日軍的勁旅。
即使如此,中國仍選擇苦撐到底、犧牲一切也不屈服地繼續抗戰,可是在得到最後勝利的同時,中國也耗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