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贊春秋戰國貨幣(第3/5 頁)
頸聯:“圓錢始鑄開新路,蟻鼻獨存顯異思”。秦國開始統一鑄造的圓錢,形制為無廓圓錢,如“一珠重一兩”、“半兩”等,這種圓形方孔的設計對後世幣制影響深遠,為中國貨幣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而楚國的蟻鼻錢,又稱“鬼臉錢”,造型奇特,是用青銅鑄造的有文字的貝形貨幣,它的存在顯示了楚國獨特的文化與經濟思維,在眾多貨幣中獨樹一幟。
尾聯:“多樣幣型成特色,千秋文化鑄傳奇”。這一時期的貨幣種類繁多,刀幣、布幣、圓錢、蟻鼻錢等各自在不同地區流通,形成了多元化的貨幣體系,這種多樣性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的一大特色。這些貨幣不僅是交換的媒介,更是承載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資訊,歷經千秋歲月,鑄就了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傳奇篇章。它們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興衰變遷,為後世研究古代經濟、文化、政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標題: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深度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對流通貨幣的大量需求,而金屬鑄造技術的日漸成熟,也為大量鑄造金屬貨幣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此階段貨幣的最大特點便是貨幣鑄造種類繁多,幣制混亂。當時周王朝勢力漸弱,列國各自為政,經濟自成體系,各國自行鑄造貨幣並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並用的特殊局面。以下是對這一時期主要貨幣型別的詳細介紹:
一、布幣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是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都有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主要在三晉、兩週地區通行。
布幣按形狀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期王莽的新朝也曾造布幣。
空首布又可細分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以及聳肩尖足空首布等;平首布則按形制之不同,可分為釿布、銳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橋足布、三孔布等。其中,尖足布多為聳肩、尖足、方襠,由尖足空首布蛻變痕跡明顯;橋足布布文多數都有“祈”字,因又稱祈布,有二祈、一祈、半祈三種,流行於魏國境內;方足布褲足較為平直方正,所以被稱為“方足布”;銳角布平肩、方足,首之頂部有兩銳角突出於左右,因名銳角布;圓足布圓首、圓肩、圓足、圓襠,面無紋飾,背有二斜紋在布身左右,斜紋間距上窄下寬,面背俱有周郭,有大、小兩種,或大、中、小三種,面文兩種;三孔布圓首、圓肩、圓足、圓襠,同圓是布,唯有首及兩足,各有圓形穿孔一,因名三孔布,有大小兩種,為兩等制,大晶背“兩”字,小品背“十二朱”,三孔布是布幣中最珍貴的品種,目前存世較少。
二、刀幣
刀幣是由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其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刀幣的形狀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刀幣的種類繁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如齊國刀幣上鑄有“化”字文樣,因而又被稱為“刀化”。根據鑄造文字不同,齊國刀幣可分為三字刀(鑄造有“齊法化”文字)、四字刀(鑄造有“齊之法化”文字)、五字刀(鑄造有“安陽之法化”或“即默之法化”文字)、六字刀(鑄造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