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江山的地位(第2/3 頁)
最終,秦銘繼續敘述:“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張良說服了劉邦:您之所以能夠攻克並主宰秦國,完全是因為正義之舉所致;既然已解救了天下苦難,接下來的舉動應當更加低調、剋制,展現一種高尚和節儉的形象,以免顯得過分貪慕享樂,與助桀為虐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於這種考量,在戰勝並接管城市之後,劉邦確實選擇與民眾建立互信的橋樑,以三公約法的形式重新樹立秩序,並最終將力量回歸到霸山上。此時,雖然西楚大軍已經控制住關中地區的關鍵點新豐鴻門,但他們沒有急於進入關中,而是在此屯兵。而劉邦的軍隊仍然駐守在霸上地區,雙方就這樣各自保持著對峙狀態。
雙方實力相差太遠,要是硬碰硬地打起來,劉邦必然會慘敗,而范增也勸告項羽,說劉邦不是那種喜歡小便宜的人,未來必定成就大業,應該趁早解決掉他。這觀點果然沒錯,范增的眼光就是獨到。
於是,范增建議項羽設定一場鴻門的宴席,準備除掉劉邦,讓其命喪於此。不過,項羽的將領之一,項伯,在得到將要攻擊劉邦的訊息後,心裡很憂慮張良的安全。因為張良不僅對他有救命之恩,更是親密無間的知音好友,項伯無法眼睜睜看他遇險。
得知這一情況,項伯立刻夜行千里,來到劉邦所在的營地,找到張良商量對策。項伯起初的想法是與張良一同逃離,避免無謂犧牲,可是張良拒絕了,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工需要完成,絕對不可能撇下主人自行離去。
無奈,只好把實情全盤託付給劉邦知道。
聽到這樣的故事梗概,嬴政頻頻點頭稱賞:“雖說他們在助紂為虐、聯手 ** 我們秦朝,但張良的忠誠之心我是完全認同的。”
縱使張良走到了反對秦國的一面,但是贏政理解了事態。那時的秦並非由自己掌控的政權,而是被秦二世胡亥以及趙高等人操控,權力結構已發生變化。儘管張良加入 ** 秦朝的力量,但他在某些情境下如此表態也可以理解,畢竟局勢變化了這麼多。
“劉邦聽到風聲後,難免會手忙腳亂,而張良鎮靜自若地邀請項伯過來見他。劉邦主動與項伯親近,並聲稱進入關中之後,一切都井然有序,登記官民和封鎖財寶,只等待項羽的到來來接任一切!”項伯被說動,告知劉邦:“你要及時前往鴻門自省,不然的話,若項羽的大隊開走,你可能就難逃一劫。”
贏政嚴肅道,“這位項伯是個無法信任的人。作為對手,竟然有這樣的心思。假如他真的是本宮的人,定會立刻處置!”
嬴政這話倒是說得有道理。倘若沒有項伯提前通風報信,那麼劉邦很可能坐的是自己的江山,而非項羽的,況且如果沒項伯的存在,劉邦就死定了。
甚至連可以影響華夏曆史走向的小人物都能有所作為,像是這個項伯為了所謂的私交牽絆,而項羽也是如此。畢竟,在宴會在鴻門的安排裡,項羽其實可以輕而易舉消滅劉邦,但在最後時刻,還是忍住下了決定。
這父子倆,都是些講究“忠誠”與“仁慈”的人吧。
然而唯獨外姓的謀士范增看得清清楚楚。可惜的是,最終項羽也沒有選擇採納他的意見。
鴻門宴上的主導權,似乎一開始就在張良和范增這兩個智囊手中交替。秦銘接著說道:
“當返回鴻門後,項伯向項羽稟報了他前往劉邦的營地的經過,將劉邦的話一字不差地複述給了項羽聽,同時也提了一句:'劉邦打下了關中,並做到秋毫無犯,功不可沒,難道我們就該對有功之人施以殺害嗎?'對此,項羽同意。
然後劉邦,在張良和樊噲等人伴隨護佑之下,按照計劃如期抵達了鴻門的宴會場。面對滿腔哀愁、誠意致謝的劉邦,項羽雖沉默不語卻表示贊同之意,並宣佈宴請劉邦。在宴飲開始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