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口氣南北宋(第2/4 頁)
很多名臣,比如呂夷簡、韓琦、文彥博、范仲淹、包拯、狄青等等。
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都是在仁宗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社會富庶,經濟繁榮。
然而邊防壓力卻日益加大。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成立西夏王朝,與宋遼分庭抗禮。宋軍在與西夏的戰爭中損失慘重,而西夏國內物資匱乏,也無力與宋軍長久對抗
,最終雙方達成合議。西夏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支付歲幣、絹10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史稱慶曆合議。
然而慶曆合議的效果並沒有澶淵之盟那麼長久,雙方仍然時不時發生衝突,宋軍依然需要在西北耗費大量兵馬錢糧。宋朝的積貧積弱、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日益嚴重。
公元1043年,范仲淹上書陳實事,主張嚴明官吏升降,限制官僚亂進,完善科舉取士,選地方長官,重視農桑,簡姚義修武備,厲行法治,以解決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費問題。
富國強兵,使北宋煥發出新的活力。然而,范仲淹主張的新政觸及官僚地主集團的利益,在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中被宋仁宗叫停,慶曆新政失敗,北宋失去了一個革新的機會。
北宋計程車大夫認為宋朝沒有漢唐的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更沒有皇室內訌,兄弟嚴強,皇帝真正做到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理想只是理想,自真宗以來,北宋就有議論相角的傳統。皇帝同時任用不同政見的大臣,讓他們相互牽制,防止皇帝被文官架空。
這樣雖然保證了皇帝的權威,卻讓中央政令無法實行。但凡有人想改變現狀,都要先應付鋪天蓋地的反對聲音。有時候就連皇帝也親自下場和文官吵架。
宋仁宗死後,宋英宗趙曙繼位,與大臣們爭論生父的名分,爭論了一年多,英宗獲勝,即病死,此事不了了之。
此時的宋朝財政虧空已經十分嚴重,新繼位的宋神宗趙頊對任誰當爺爺毫無興趣,他迫切希望自己做出一番大事,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
但是他需要找到一個志同道合之人一起變法改革,這個人就是王安石,一場史上最具爭議的變法開始了。
王安石在地方為官數年,體察民情,關心百姓,對宋朝存在的社會弊病有一定的瞭解。
在變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他的新政依然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對,他們攻擊王安石不守祖宗之法。王安石一怒之下說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千古名言。
王安石信念堅定,宋神宗卻猶豫不決,新法在民間推行時出現了大量問題。官吏藉機欺壓百姓,被反對派拿來攻擊新法,逐漸讓神宗失去了對王安石的信任,王安石無奈辭官。
然而在王安石走後,新法內部出現了分裂,副宰相呂惠卿為了討好神宗,對新法層層加碼,導致富國強兵的新法變成了壓迫百姓的惡法,神宗又請回王安石。
然而對王安石提出的建議卻是多不聽從,王安石非常失望。不久王安石因兒子去世再度辭官歸鄉,神宗親自領導變法。
趁著西夏發生內亂,出兵攻下,想檢驗一下新法的成果。公元1082年,宋軍在永樂城全軍覆沒,神宗大受打擊,悲憤而亡。
留下了僅有8歲的兒子趙煦,是為哲宗,太皇太后高滔垂簾聽政,以母改子,啟用司馬光等舊黨大臣,貶斥新黨,廢除新法。
將神宗時期佔領的四寨還給西夏,在哲宗親政以後,一切又翻了個來,貶斥舊黨,重用新黨,實行新法,對西夏重新用兵,迫使西夏求和臣服。
然而在新舊黨爭過程中,雙方矛盾已經愈演愈烈,甚至有人提出要追廢太皇太后高滔滔。最後在哲宗狄母向太后的阻止下才沒有成功。
公元1100年,宋哲宗病死,年僅24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