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2 頁)
1 順治四年五月二十二日陝西巡撫黃爾性塘報,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
2 順治五年二月湖北巡按曹葉卜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139 號。
3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三三一五三四頁《列款上聞殘本》。參見《清世祖實錄》卷七十八。
1 《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二。
2 《清史列傳》卷七十九《陳名夏傳》。
3 談遷《北遊錄》,記聞下《陳名夏》條。
身入不測之地,百無可恃,所恃者人心爾。愚民久亂,聞蓄髮則喜,聞剃髮
則驚,髮短心長,為亂必速。故輒奉便宜之令,少緩其期。頃者忽下嚴檄,
謂職養寇,驟議加兵,職一身生死何足言,特慮走險之民旦夕生變,重為幕
府憂也。惟公圖之。&r;李公大悟,為緩期,民得無動。&rdo;1中國有以史為鑑的
優良傳統。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社會集團當權,都
必須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違反了這一原則肯定要引發社會的大動盪。清
初滿洲貴族的倒行逆施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1 乾隆《新繁縣誌》卷九,流寓。
第四節 圈地和&ldo;投充&rdo;
清初的圈地主要是在畿輔地區(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推行的。
順治元年十二月,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自身私利和解決移都北京後大
批滿族居民遷移入關定居的生計,發布了圈地令。名義上說是把近京各州縣
&ldo;無主荒田&rdo;&ldo;分給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rdo;2,實際上卻是不分有主無
主大量侵佔畿輔地區漢族居民的產業。&ldo;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內所
有皆其有也。妻孥醜者攜去,欲留者不敢攜。其佃戶無生者,反依之以耕種
焉&rdo;3。順治二年二月,多爾袞&ldo;令戶部傳諭各州縣有司,凡民間房產有為滿
洲圈佔、兌換他處者,俱視其田產美惡,速行補給,務令均平&rdo;1。話說得冠
冕堂皇,既然以掠奪為目的,&ldo;均平&rdo;就只能是一句政治謊言。同年六月順
天巡按傅景星在奏疏中說:&ldo;田地被圈之民,俱兌撥鹼薄屯地。&rdo;2十一月,
通州鄉民郝通賢等三十人聯名上奏:&ldo;去年十二月奉旨分地東兵圈種,約去
三千餘頃。雖有撥補,率皆名償實無,更■賠納租賦。忽今月初四日,
有差艾大人將通地盡圈牧馬,計通地不過五千餘頃,前圈種三千餘頃,茲再
圈二千四百餘頃,而通地盡圈,而通民無地播種矣。&rdo;3
史籍中對圈地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災難留下了許多記載,以河北雄縣為
例,&ldo;凡圈民地請旨,戶部遣滿官同有司率筆帖式、撥式庫、甲丁等員役,
所至村莊相度畎畝,兩騎前後牽部頒繩索以記週四圍而總積之。每圈共得幾
百十晌,每壯丁分給六晌,晌六畝。圈一定則廬舍場圃悉皆屯有,而糧
籍以除。烏瞻靡止,惟所駭散向南,多道殣也。常歲圈內間有紆萊,計畝請
於部,不受,交有司收籍,更擇他沃壤以償。是以歧路盡鳩鵠,中澤少雁鴻
矣。雄其虛存版籍哉!圈則倍佔,退僅虛名,以致丁男流離,城郭為空&rdo;。
4康熙《慶都縣誌》也有類似描寫:&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