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戰略眼光,一味退縮觀望,坐失事機。信中雖提到&ldo;天下共主&rdo;、&ldo;大一統
之義&rdo;、&ldo;光復神州&rdo;之類的言詞,但通篇精神卻流露出苟且偷安的心理。
這封信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增長多爾袞之流的驕狂氣焰,對後世而言也
不是一篇激勵人心的佳作,把它採入本書只是因為它反映了南明弘光朝廷當
權人物的基本政策,而這種政策正是導致弘光朝廷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各種史籍載史可法答多爾袞書文字有不少出入。這裡主要是根據《史可法集》、《清史列傳&iddot;多爾袞傳》、
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明季南略》卷七校讀而成。這封信的起草人,談遷說是黃日芳,計六奇《明季南略》
卷二說是出自史可法幕賓何亮工之手,彭士望曾在揚州史可法幕中效力,說是樂平人王綱代筆,見《恥躬
堂文鈔》。溫睿臨《南疆逸史》卷五《史可法傳》雲:&ldo;可法表上其書,勸朝廷為自強計,而自為書答曰:
&l;閱貴國來書,以本朝立君為非是,幕府竊怪之。夫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經綸草昧,正利建侯之日也。
夫是以二三元老,謂大位不可久虛,神人不可以無主,相與迎立今上,以系天下之心。人臣無境外之
交,貴國即有他命,不敢與聞。&rdo;雙方來往信件史可法都奏報了弘光朝廷,殆無疑問。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弘光朝廷既然熱衷於&ldo;聯虜平寇&rdo;,派出使團同清廷勾結就成了當務之
急。六月初三日,前都督同知總兵官陳洪範自告奮勇,奏請北使,命來京陛
見。1十三日,陳洪範入朝2。十九日,應天安慶等處巡撫左懋第&ldo;以母死北
京,願同陳洪範北使。許之&rdo;3。七月初五日,&ldo;進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
右僉都御史,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兵部職方郎中馬紹愉進太僕寺少卿;
都督同知陳洪範進太子太傅&rdo;4,組成了北使團。次日,&ldo;上面諭北使左懋第、
陳洪範、馬紹愉。禮部尚書顧錫疇呈祭告梓宮文及通清虜御書、頒臣民聖諭、
吳三桂等誥券&rdo;5。二十一日,使團由南京出發,攜帶&ldo;大明皇帝致書北國可
汗&rdo;的御書、賜&ldo;薊國公&rdo;吳三桂等人的誥敕1,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
綢緞一萬匹2;&ldo;前往北京謁陵,祭告先帝;通謝清王,並酬謝剿寇文武勞勛&rdo;
3。在松山降清的總兵祖大壽的兒子錦衣衛指揮祖澤傅也隨團北行4。
弘光朝廷還下令運送漕米十萬石接濟吳三桂。沈廷揚在崇禎年間曾多次
辦理海上運送南方漕米到天津和遼東松山,有較豐富的經驗。弘光登極後他
上言:&ldo;臣歷年海運,有舟百艘,皆高大完好,中可容二百人。所招水手,
亦皆熟知水道,便捷善鬥,堪充水師。今海運已停,如招集水師,加以簡練,
沿江上下習戰,臣願統之,則二萬之眾,足成一軍,亦長江之衛也。&rdo;當時
有廷臣建議由海路出師北伐,沈廷揚非常高興,說:&ldo;誠使是策得用,吾願
為前軍以啟路。&rdo;可是,弘光朝廷無意出兵北上,只讓他率船隊運糧接濟吳
三桂。鎮守淮安地區的東平伯劉澤清看中了他這批船隻,派兵據為己有,運
糧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