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頁)
卻因為皇太極曾經說過:&ldo;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rdo;,不同意就此
止步1。不過,多爾袞設想的移都北京以圖進取,究竟進取到多大範圍,也心
中無底。當時正在北京的張怡記載道:多爾袞剛入北京,為崇禎帝舉哀三日,
隨即令漢族官民剃髮改制。&ldo;剃髮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l;南人剃髮,不
得歸。遠近聞風驚畏,非一統之策也。&r;九王(即多爾袞)曰:&l;何言一統?
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r;&rdo;2
六月間,多爾袞發布文告說:&ldo;深痛爾明朝嫡胤無遺,勢孤難立,用移
我大清宅此北土。厲兵秣馬,必殲醜類,以靖萬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實為
救中國之計。諮爾河北、河南、江淮諸勛舊大臣、節鉞將吏及布衣豪傑之懷
忠慕義者,或世受國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從王,皆懷故國之悲,孰無雪
恥之願?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揚。其有不忘明室,輔立賢藩,戮力同心,
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當通和講好,不負本朝,彼懷繼絕之
恩,此惇睦鄰之義。&rdo;下文又說:&ldo;若國無成主,人懷二心,或假立愚弱,
實肆跋扈之邪謀;或陽附本朝,陰行草竊之奸宄。斯皆民之蟊賊,國之寇讎。
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師南討,殪彼鯨鯢,必無遺種。於戲,順逆易判,勉忠
臣義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養。佈告天下,鹹使聞知。&rdo;1這件由
清廷實際最高統治者頒發的詔書,在措詞上是頗有講究的。它反映了多爾袞
等人對於自己的實力究竟能夠控制到多大的地盤還沒有把握。因此,一方面
把清方準備接管的地方暫限於河北、河南、江淮,即長江以北,示意&ldo;不忘
明室&rdo;的南方漢族官紳可以&ldo;輔立賢藩&rdo;,&ldo;共保江左&rdo;;另一方面,又預
先留下伏筆,以便一旦有機可乘時,可以隨即宣佈江左政權並非明朝&ldo;賢藩&rdo;,
而是&ldo;假立愚弱&rdo;,那時移師南討&ldo;民之蟊賊,國之寇讎&rdo;,就是名正言順
了。
清軍入關初期,兵力有限,特別是滿族人口稀少,補充兵員頗非易事。
原來的明帝國雖分裂為山西以西的大順政權和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明政權,但
地域遼闊,實力也相當可觀。多爾袞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行事。在吳三桂
的接引下,佔領了北京和畿輔地區已屬意外,他初期的意圖很可能是勾結南
明,共平&ldo;流寇&rdo;,實現南北分治。這一方針對於南明弘光政權具有很大的
1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
2 張怡《聞續筆》卷一。
1 顧炎武《明季實錄》,談遷《國榷》卷一百二載此詔於六月辛未(十五日),尾註&ldo;中書舍人華亭李雯
所草&rdo;。彭孫貽《流寇志》卷十三也在同日下記:&ldo;工部主事李逢甲為賊刑辱而死,其子李雯留京師,為
清朝中書,九王(即清攝政王多爾袞)命作檄諭江南曰:。&rdo;這幾種書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個別字
句略有出入。順治年間刻本李雯《蓼齋集》附錄了他起草的這件詔書,證明顧炎武、談遷、彭孫貽所記可
靠。現存順治元年七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