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2 頁)
警時各安頓家眷,謂彼此有分,可免獨踞。且謂之有警,則無警不得駐耳。
然以調停故,坐羈北伐,識者恨之。&rdo;1
2 《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四二頁。參見康熙《上蔡縣誌》卷十二《編年志》;康熙《西平縣
志》卷十,外志《災變附近代兵革》;康熙《汝寧府志》卷十《武備&iddot;軍功》;康熙《光州志》卷十《叢
紀考》等地方誌。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節 基本國策‐‐&ldo;借虜平寇&rdo;
對於清初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史學界有不同意見。有的人認為從清兵
入關佔領北京起,民族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認為由明至清階級矛盾
一直處於主要地位。這些看法很值得商榷。因為如果認為階級矛盾始終是主
要矛盾,那就不能正確解釋二十年左右仁人志士的抗清運動,更不能公正評
價大順、大西農民軍聯明抗清的正義性。而認為清軍入關就標誌著民族矛盾
已經成為主要矛盾,顯然不符合事實。甲申五月,無論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清
廷,還是在南京繼統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順農民軍視為死敵。直到清兵南下,
弘光朝廷覆亡,清廷推行一系列民族征服、民族壓迫政策,民族矛盾才上升
為主要矛盾。1
在弘光立國的一年時間裡,特別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幾乎全都沉浸在
借用滿洲貴族兵力掃滅&ldo;流寇&rdo;的美夢中。可以說&ldo;聯虜平寇&rdo;(或稱&ldo;借
虜平寇&rdo;)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國策。奉行這一國策的背景已見上述。但是,
還有必要指出它的基本思想有其歷史淵源。崇禎年間,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和
大學士,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援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ldo;攘外必先
安內&rdo;的建議1,具體內容是同清方達成和議,每年輸送白銀、緞帛等物,清
方以少量人參、貂皮之類回報,實行互市;然後集中兵力掃除&ldo;流寇&rdo;。這
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但並沒有藉助清方兵力對付義軍的意思。隨著整
個局勢的惡化,一些幕僚人士開始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考慮借用北方少數
民族兵力共同鎮壓漢族內部的農民起義。茅元儀寫的《平巢事跡考》2和姚康
撰《太白劍》3都是以唐朝末年平定黃巢起義作為借鑑,替執政大臣出謀劃策。
這兩本小冊子毫無學術價值,編纂的目的是借古喻今。茅元儀曾在大學士孫
承宗幕中任職,姚康則曾充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幕僚。他們以唐朝平定
黃巢起義為題目著書立論,用意是借歷史經驗說明唐朝平定像黃巢起義這樣
大規模的農民反抗,光靠有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大將不夠,還需要借用李
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溫這類義軍叛徒,才有中興之望。
弘光朝廷建立的時候,正值吳三桂降清,聯兵擊敗大順軍,佔領北京。
弘光君臣由於情報不明,對吳三桂同清朝的關係並不清楚,以為是吳三桂借
清兵擊敗了&ldo;闖賊&rdo;,收復神京,一個個興高采烈,稱之為&ldo;功在社稷&rdo;的
&ldo;義舉&rdo;1。五月二十七日,大學士馬士英疏&ldo;陳恢復大計&rdo;說:&ldo;吳三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