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2 頁)
吏科都,同官魏大中爭缺,本官雖近讓,與當時諸臣嫌隙遂開,因牽入魏忠
賢逆案。其實本官既未建祠,未稱功誦德,徑坐以陰行贊導。夫謂之贊導,
已無實跡,且曰陰行,寧有確據?故臣謂其才可用,罪可宥也。&rdo;馬士英的
上疏立即遭到東林‐復社人士的強烈反對。他不顧其他閣臣異議,親自票擬,
六月間取得弘光帝同意:&ldo;召逆案為民阮大鋮冠帶來京陛見。&rdo;1阮大鋮出仕
已成定局;八月,弘光帝又依從安遠侯柳祚昌的提議,不經朝臣會議,直接
任命他為兵部添設右侍郎。2
第二,馬士英建議起用阮大鋮原意只是報知遇之恩,並沒有掀翻&ldo;逆案&rdo;
的意思,比起史可法開&ldo;逆案&rdo;之禁要保守得多。這點從他在奏疏中為阮大
鋮開脫&ldo;陰行贊導&rdo;的逆跡可以得到證明。陳子龍記載他曾勸告馬士英不要
&ldo;犯天下之怒&rdo;起用逆案人物阮大鋮,馬士英回答說:&ldo;逆案本不可翻也,
止以懷寧一人才,不可廢耳。&rdo;3馬士英本是傾向東林的人物,他沒有很深的
門戶之見,爬上首席大學士之後,頗想聯絡各方面人士,特別是東林‐復社
的頭麵人物,造成眾望所歸、和衷共濟的局面。阮大鋮廢置多年,不甘寂寞,
安排適當官職,任才器使,對弘光政權並不會造成多少損害。相形之下,東
林骨幹的迂腐偏狹令人驚異。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出仕以來從來沒有什麼實際
業績,而是以講學結社,放言高論,犯顏敢諫,&ldo;直聲名震天下&rdo;,然後就
自封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們在位,即可立見太平。實際上根本不是這
麼回事。甲申夏初,明朝南方官紳處於國難當頭之時,東林‐復社的主要人
物關心的焦點不是如何共赴國難,而是在殘存的半壁江山內爭奪最高統治權
力。排除福王繼統的陰謀破產後,他們又出於防微杜漸的考慮惟恐阮大鋮起
用導致整個&ldo;逆案&rdo;掀翻。於是,抓住馬士英推薦阮大鋮一事大鬧朝堂。名
望甚高的劉宗周九月初三日上疏說:&ldo;大鋮進退,關江左興衰。&rdo;1人們議論
明末以來的黨爭時,往往受東林骨幹人士的影響,偏頗特甚。黃宗羲起的作
用最為惡劣。他因為反清義士夏允彝的遺著《倖存錄》持論比較公允,竟然
大動肝火,專門寫了一篇《汰存錄》痛加駁斥,指責夏允彝&ldo;是非倒置&rdo;,
所著《倖存錄》是&ldo;不倖存錄&rdo;。黃宗羲的基本論點只是一句話,東林人士
是&ldo;君子&rdo;,與東林異調者為&ldo;小人&rdo;。夏允彝書中說:&ldo;東林之持論高,
1 李清《南渡錄》卷一。
2 李清《南渡錄》卷二。
3 《陳子龍自撰年譜》,見《陳子龍詩集》附錄二。
1 劉宗周《劉子全書》卷十八《糾逆案邪臣疏》。
而於籌邊制寇,卒無實著。&rdo;黃宗羲真不愧是劉宗周的弟子,反駁道:&ldo;夫
籌邊制寇之實著,在親君子遠小人而已。&rdo;這無異是說,東林‐復社人士孜
孜以求的正是一派掌權,達不到目的就破口大罵。被東林‐復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