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勸說,一味姑息牽就。&ldo;閣部之行也,以川兵三百自隨,傑疑之,可法即分
與二百人,然傑疑如故。傑防可法甚嚴,一切出入文移必呈傑始達可
法。可法留傑營月餘,不得要領&rdo;5。經過反覆磋商,最後決定把揚州附
近的瓜州作為高軍安頓之地。
江北四鎮是這樣跋扈自雄,世鎮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在崇禎年間就已尾
大不掉,自行其是。弘光監國和即位的詔書頒到武昌,他一度拒絕開讀,在
湖廣巡撫何騰蛟、部下監紀副總兵盧鼎等人的勸說下,才勉強開讀成禮。南
明其他將領如鄭芝龍、方國安等人見大將如此,也各自盤算自身利益,不以
國事為念。
4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記弘光時馬士英打算任用王重掌選事,&ldo;為高傑所參而止。疏中目重為狡童。
藩鎮驕橫至此,從來所未有也&rdo;。
5 李清《南渡錄》卷一。祁彪佳在日記中也說:&ldo;史道鄰出淮陽視師,所攜親兵為總鎮高傑所分,不能受
約束。乃以南都隨徵將官於永綬、劉肇基、陳可立等家眷及親丁暫住於京口。&rdo;見《祁忠敏公日記》《甲
申日曆》六月十三日條。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明後期的黨爭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的表現,它貫串於萬曆以後整個
政治生活中,一直延續到南明。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間黨爭基本上限於在朝、
在野的官紳當中;弘光以後軍閥勢力介入,朝中文臣往往以武將為靠山,使
黨爭變得更加複雜尖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黨爭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
重要原因。
南明第一個朝廷‐‐南京政權從醞釀建立開始,就發生立福、立潞的爭
議,所謂&ldo;立賢&rdo;、&ldo;立親&rdo;不過是表面文章,實質上是不同利益集團為爭
奪新政權壟斷地位的一場爭鬥。弘光即位的時候,全國已處於四分五裂的狀
態,清朝、大順、以至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都面臨一個爭取人才為己所用的問
題,弘光政權也不例外。在爭取人才方面,史可法是比較清醒的,當五月初
起草監國詔書時,原稿起用廢臣一款內有&ldo;除封疆(指任職期間所管地方失
守)、逆案、計典、贓私不準起用&rdo;一語,他認為&ldo;國事之敗壞非常,人才
之匯徵宜廣,未可仍執往時之例&rdo;,把這句話刪去。一兩天後正式發布時,
連史可法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仍照原本發出。1後來史可法上言又引馬士英
奏曰:&ldo;監國詔書,據閣臣史可法疏謂,逆案等事俱抹去,而呂大器添入之。
是以戎臣而增減詔書也。&rdo;2總之,集中於南京附近江浙人文薈萃之地的一批
官僚(他們大多是東林‐復社人士)有一個如意盤算,一方面趁北都陷沒,
朝臣除極少數&ldo;死節&rdo;以外幾乎都投降了大順政權成為&ldo;從賊偽官&rdo;;一方
面又以不準起用&ldo;逆案&rdo;等舊例為理由阻擋另一批在野官紳入仕,這樣可以
為自己控制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部要津鋪平道路。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擔心
福王朱由崧即位可能掀翻逆案,使自己在政治上失勢。朱由崧不得不憑藉四
鎮武將的支援登上帝位,由此形成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