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內外傷,辨惑(第1/2 頁)
這個病人在一旁看著李介賓手把手教路天正,好奇問道:“這是你徒弟嗎?”
“不至於不至於,他是我學長,也是我師弟。”李介賓擺擺手說道,雖然他很厲害,但是嚴格意義上說他還是個剛上了一個學期的大一學生呢。
不過話說回來,學校真的是個好地方,他才回來幾天,有些想念校園生活了。
侯偉去煎藥的過程中,又來了個病人。
李介賓讓路天正繼續看。
路天正抬眼一看就覺得這個病人有些病懨懨的,然後問他哪裡不舒服,就說發熱,測體溫一直37℃多。
煩躁,躺著想起來,起來又想躺著;
氣喘,走幾步路就覺得短氣,就想坐著歇歇;
胸悶,總是想長出氣;
頭痛,偶爾會疼一下;
口渴,但是也喝不多水;
身上又怕冷,需要穿厚棉衣;
脈象卻是洪大。
這怎麼亂七八糟的?四不像嘛?路天正問診完後有些不確定了。
李介賓在一旁看路天正看完,問道:“怎麼?拿不定主意了?”
路天正搖頭苦笑道:“我是真不知道,你是怎麼學了那麼多醫家之後還能揮灑自如。”
沒錯,如果是之前,路天正可能已經出方子了,但是他現在已經心有猶豫,在於他知道了這個病有其他的選擇。
一旦有了其他的想法,那麼內心就會動搖。
李介賓笑道:“慢慢來嘛,這個讓我來吧。”
他問起這位患者:“頭痛是一直疼嗎?”
“有時候會痛一下。”
“身上冷的時候,穿上厚衣服呢?”
“在屋裡多蓋被子就不冷了。”
“出汗嗎?”
“有時候會出汗。”
李介賓看了看舌象,舌淡,苔薄,沒什麼特別的。
很多時候舌脈是最後察的,因為基本上這個時候是在驗證心中所想而已。
很多非專業人士總認為中醫號個脈就能看出病,甚至於有人不說病情,直接伸手,來,看看我有什麼病——中醫是醫生,不是算命的。
而李介賓眼睛提溜一轉,心中已經有了定論。
“這人是內傷勞倦,而非外感。”
路天正鬆了口氣,他也是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是外感,大概要用麻桂劑了,或者羌防劑,治法南轅北轍,這是不會有效的。
發熱是人類亙久不變的症狀,自古以來到如今,也是最常見最複雜的,中醫對於發熱的診治更是浩如煙海。
他注意到剛剛李介賓問的那些問題,好奇問道:“你剛剛問的這些是......”
李介賓回答:“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中有講如何分辨內傷、外傷。”
路天正繼續問道:“那李東垣所謂的內傷與外傷就是這樣辨別的嗎?”
“差不多,中內有個內傷發熱的病,這個就是李東垣的理論提出來的,只不過後來又加入了明清時期溫病學派的思想。”
李介賓給這個患者開了個方子,這次用的是補中益氣湯。
黃芪、甘草、黨參、升麻、柴胡、陳皮、當歸、白朮......
路天正發現李介賓用藥一個習慣,他如果是用經方或者名方,很少有大改。
李介賓這次在補中益氣湯基礎上加了蔓荊子、川芎、黃連、豆蔻、山藥。
還記得開始的時候,路天正還會為了洩瀉是寒是熱而糾結。
現在他明白了,是之前學經方的時候,自己太狹隘了,寒也瀉,熱也瀉,並沒有說有一個方子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李介賓還在一旁繼續為路天正講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