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九章 有些大膽的選擇(第1/2 頁)
“don‘tfet,ibeg,nothg,pares,noworriercares……”
舞臺上,姜夢影45度角仰望天花板,伸出手如纏如怨的唱著,大家都能從她的肢體語言和歌聲中感受到那股拼盡全力想要挽留的情緒。
沒想到她這首歌還是中英文雙語的,副歌部分來了一大段的英文秀。
可能在姜夢影看來,管弦樂團、美聲唱法這些舶來物,不配上一些英文唱法,好像就缺那麼一點意思。
才會促使她做出在歌詞中加入英語的做法吧。
就像歐美一些介紹中國的紀錄片裡,一定會有《男兒當自強》和《甜蜜蜜》做背景音樂,不然在他們看來就不“正宗”了。
雖然說這麼做是挺好聽的,至少在懂英語的人看來,很優秀,歌也很好,詞也達意。
但是,這個世界,東西方的藝術水平其實是不相上下的,沒有東風壓倒西風,也沒有西風壓倒東風,大概是處於一個誰都不服誰,大家影響力都不相上下的水平。
這樣的話,其實大部分華夏文化圈的國家,就不太會去聽英語歌曲和好萊塢的大片。
因為華夏文化圈裡出產的各種文化產品就已經夠豐富了,每年都有幾十部投資數億的大製作電影,每年也有各種華語金曲好歌。
最重要的是中國文化的文化入侵做的很好,整個亞洲二三十個國家的民眾幾十年來都是看著華語電影,電視劇,聽著華語歌曲長大的。
這很有葉未央前世八九十年代時香港娛樂圈的那種感覺,上到日韓,下到東南亞,都在追捧港圈明星。
在這種情況下,姜夢影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演唱一首英語歌曲,就不是那麼的討好了,至少有半數觀眾,就聽不懂了
雖然說做音樂的人常說,好的音樂是不侷限於語言的,不管用什麼語言唱,都能打動人。
但是吧,承認現實吧,這個世界上還是普通人比較多,大家沒那麼多的音樂細胞去琢磨這些。
科學還沒有國界呢,咋不是人人都是科學家捏?
有不少觀眾,在聽到姜夢影開始唱英語後,就忍不住發彈幕吐槽了。
“唱的好好的,怎麼開始往裡加英語了,不倫不類的。”
“華語歌就是華語歌,英語歌就英語歌,半英半華算個什麼事啊,只聽一半嘛?”
“我得有三四年沒聽過英語歌了,最近都沒什麼能在全球流行的英語歌,姜夢影怎麼想著唱英語了。”
“哎,是啊,最近幾年唯一能夠火爆全球的英語歌,還是阿蓮娜的《drea》吧,這都是四年多前的歌了。”
聊著聊著,彈幕的話題就有些偏離了,大家居然開始聊起了英語歌,而不是繼續全神貫注的欣賞姜夢影的舞臺。
看吧,這就是在華夏的節目裡唱英語歌的壞處。
雖然說不至於聽不懂,但是至少得有個五成觀眾,都會開小差,無法完全代入和產生共鳴。
這在競演類節目上,就很吃虧了!
除非是唱給專業的評審團或者評委聽,不然這種靠大眾投票,靠觀眾來評分的競演,千萬千萬是不能唱英語的。
因為這就代表著先天就會把聽不懂英語的那一半觀眾拒之門外,無聲的就提高了聽歌門檻。
等姜夢影的英語副歌唱完,再重新轉回中文時,不少觀眾已經和這首歌產生了割裂感了,剛才一開頭營造出來的驚豔效果,至少被驅散了一半。
唯獨只有現場的大眾評審們,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英語歌曲的鑑賞能力,最不濟也是聽得懂英語的,他們沒有這種割裂感,依舊是聽得如痴如醉。
這首歌的歌曲結構、詞曲的融合度、還有那特別的絃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