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52(第1/6 頁)
英國公夫人算算自己前後進宮用了超過三十年的宴席, 唯獨這一次是真正地好好地吃到了嘴裡的一餐, 也是最開心最舒服的一餐。
天子給張家人足夠的臉面,在乾清宮的偏殿擺了兩桌,還讓人把屏風撤了去。
“都是自家人, 就不擺那屏風了。”
沒有起居注的史官跟著做記錄, 王安自然是沒有一絲的顧及, 凡事以天子的話做行動的準繩。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 屏風立即被撤了。男一桌、女一桌地開了家宴。主位歸了天家夫妻,次主位就是英國公夫妻。
英國公雖既往就是被天子倚重的勳貴第一份,也從來沒有與神宗、光宗坐的這麼近過。等到了天啟帝,更是從登基就沒有在宮裡擺過宴席。
在乾清宮和養心殿裡用了那麼些頓的工作餐,君臣之間也是有距離的。
英國公世子是特意從遼東回來送妹妹出嫁。他曾跟著天子一起去遼東,行軍途中不知道多少次一個桶裡舀過湯、一個帳篷裡用過餐, 故而他是張家表現最輕鬆的一個。他一邊笑著勸酒,一邊與天子說一些遼東的事情。
君臣對話的輕鬆愜意, 很快將張之棖也帶了進去。他說起西南之行, 酒到半酣,說起彝人和土人的殘忍狠厲,嘖嘖有聲地感慨, 要不是火炮得力,禁軍對那些叛匪短時間內, 除了用人命填, 還真的是沒什麼好辦法的。
其實三兄弟之中, 屬老二張之枺的頭腦最靈活。讓英國公說就是這個孩子投錯了胎, 該投胎到書香門第裡去考進士的。可是他前面有文武都不弱的大哥,後面還有乖巧肯用心努力的弟弟,於是他就是成了無數人家中做夾板的那一個。
沒法上進爭世子大哥的光輝,也沒法跟幼弟在父母親面前奪關注,始終做夾板在長兄和幼弟中不顯山不露水地成長著。等小妹出生後,他一個小少年郎,更不願意跟小妹妹爭父母的注意了。若是不瞭解他的人,或許會以為張家老二是個沉默寡言、沒能耐的人。
但是朱由校可不是這麼認為的。錦衣衛的報告說張之枺是很聰明、挺靈活的人,駱思恭的報告對張之枺評價很好,說其就是沒有英國公府的背景,以他的性格、為人和能力等,也會在新一代的武將中成為領軍人物。
所以,朱由校雖然與張家老大、老三相談甚歡,也在留心著張家老二張之枺。見他坐在世子的下手,只看著身邊的世子哥哥、還有對面坐在父親下手的弟弟與自己交談。他本人則默不作聲地把桌子上的菜都嚐了一邊。他身為參將,是有參加宮宴的資格,但位置太遠,每次只能看著擺上來就已冷的菜餚無法下箸。
這次他不僅自己吃個痛快,還照料在男人這桌的兩個侄子吃好、吃飽,一點兒都沒有在乾清宮參加宮宴的緊張。一直吃到天子都注意到他,示意王安將那幾個距離他比較遠的菜端過去,才抬頭看看天子。
朱由校覺得有點兒納悶,難道這還是潛藏的美食家?不過今天的菜確實很不錯,御廚們是拿出了渾身解數操辦的。
男人喝酒免不得會說到當前的政事。張之枺酒足飯飽後,見天子看向自己了,就加入了對大元和呂宋的討論。
“陛下,臣以為若是大元那裡駐紮了一支水師,向南去呂宋比福建、廣東水師過去都便利。向北可以在藩屬國琉球的最北端與日本相接,有助於登上日本島,實施把朝鮮人都趕去日本的計劃。”
把朝鮮人趕到日本去,是目前朝臣對朝鮮的一種很主流的提議。主要是因為大明為援助朝鮮抗擊日本的侵略死了不少將士、而後朝鮮又投了建奴。
朱由校笑著說:“之枺對朝鮮一事挺關注啊。”
張之枺點頭。
“臣以為朝鮮在太/祖的時候,向大明俯首為藩屬國,並不是心甘情願的。只看其對合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