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潮井(第2/3 頁)
色轉為蘭色,如同藍寶石一般;傍晚時分,水色又變為綠色,猶如翡翠般的綠寶石。能見到漲潮的人,無疑是幸運的;而能見到水變色的人,更是被認為是有福之人。
這威遠潮井,以其山的奇、水的秀、林的美、竹的翠、雲的臨近、氣的清新,以及那奇特的漲退奇觀,給每一位遊客都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
在一條蜿蜒的公路上,驅車往上走了約莫三公里,你就會被一個風情萬種的布依寨子所吸引,那裡有個別緻的名字——冗雷村。距離村子不遠處的學校旁,有口神秘的水井,當地布依人親切地稱它為“汪埂”,但老百姓更愛叫它“砸龍洞”。
有一日,我們和縣政協的領導們一同前往察看。當地老師陳其忠,一個幽默風趣的嚮導,為我們展示了這井的神奇之處。他揮起鋤頭,輕輕砸了石壁幾下,嘿,你猜怎麼著?亮晶晶的清泉水就像一條青龍吐水般冒了上來,眨眼功夫就漲得老高,看得我們目瞪口呆,直呼有趣。大約半小時後,水又像個害羞的姑娘,慢慢退了下去。
據說,這泉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早上八點、下午四點,還有晚上九點會自動漲水,一年四季,從不失約。這事兒傳得沸沸揚揚,連省裡的水文專家都慕名前來考察。經過一番研究,他們給這井起了個學名——“振盪泉”,說是因為地面受到振動,泉水才會漲起來。
有個布依族老人還跟我們講了個有趣的傳說。一百多年前,這裡乾旱得要命,人們急得團團轉。突然,從山頂滾下幾面銅鼓,其中一個就滾進了井裡。有個婦女見狀,趕緊搬來石頭填洞口,沒想到石頭的振動聲竟然讓井水漲了起來。這婦女嚇得撒腿就跑。後來,誰家田裡缺水了,就搬來石頭砸那洞口,井裡就會冒出水來灌田。這就是“砸龍洞”名字的由來,也是“振盪泉”的傳說。
再往前走,乘車兩小時,我們就來到了旅遊勝地白雲山。這山上有一口更加神奇的井,叫做“跪井”。據《黔遊記》記載,這井的井水清澈透亮,甘甜可口,清人肺腑。但想要取這井裡的水,有個特別的規矩——必須跪著取。
清代嘉慶年間的文人張濤,曾把這跪井與天下奇泉相提並論。他說:“霍山廟的敲鼓泉,神奇在聲音一斷泉水就停;江乘的湯泉,半冷半溫,像湯一樣香甜;多喜冊山的雌雄泉,春夏左邊乾枯,秋冬右邊盈滿;安豐的咄泉,大叫大涌,小叫小湧;而長順的白雲山跪井,妙在取水必跪,其妙不可言也。”
大旅行家徐霞客遊覽了白雲山跪井後,也留下了讚歎的詩句:“噴若玉竇,洩為瑤池,浮若醒湖,瑩成琉璃。”
關於“跪井”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據說自從建文帝來到白雲山修行後,和尚們每天都要到山下幾里遠的地方挑水,十分辛苦。一日,建文帝來到一山岩下,發現了一處水源,但無論他如何嘗試,都取不到水。最後,他只好跪下去,沒想到這一跪,竟然取到了水。於是,他告訴眾和尚搬磚砌石圍成一井,每逢取水,都要跪而取之。建文帝還親自揮筆寫下了“跪井”二字,立碑於此。如今,這奇觀已被縣文物部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風雨,但這井依然倖存,成為了人們旅遊觀賞的一大熱點。
在遙遠的長順縣城外,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再走幾公里,你會來到一個被群山環繞、松林蒼翠欲滴的地方,那裡就是猛秋中心校。學校的背後,隱藏著一口神秘的水井,它有個奇特的名字——“冒魚泉”。這泉水終年潺潺流淌,冬暖夏涼,神奇的是,每當清晨的陽光灑下,井中就會隨著水流冒出數百條活蹦亂跳的小魚。村裡的人們,拎著撮箕,早早地來到井邊,一邊洗菜一邊捕魚。運氣好的,能撮上幾十條,運氣差的也有十條八條。這些魚煮成的湯,清甜可口,讓人回味無窮。大人小孩們都喜歡在清晨時分,來這裡體驗一番捕魚的樂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