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工坊(第1/2 頁)
隨著各國商人開始發力,一車車糧食源源不斷的從邊境運往趙國。即便是各國關卡查的再嚴,這些人總有辦法將糧食弄出來,這一點不得不令人感到佩服。
到了趙國境內之後就更不用擔心了,趙括早已下令,只要是運糧車隊進入趙國,一律不準阻攔,入城稅直接免除。
等到第一批糧食抵達之後,趙括立即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興修水利、疏通溝渠、修築城牆、開挖水井,告訴百姓只要幹活就有錢拿有飯吃。
他早就想以工代賑了,奈何沒有糧食。
古代出現饑荒為什麼都是直接賑災,而不用以工代賑,不是他們不知道以工代賑這個辦法,而是普通的賑災只需要每天給災民一碗稀粥喝,保持讓災民餓不死就行了。
而工代賑則要讓災民能夠吃飽,否則哪有力氣幹活。
這也就導致了以工代賑消耗的糧食是普通賑災的三四倍。
而大部分時候,一旦某地發生饑荒,全國都好不到哪去,朝廷自然是能省一點糧食是一點糧食,誰會去多消耗幾倍的糧食來以工代賑?
況且不管是君主還是負責賑災的官員,都知道災民吃飽了容易鬧事,餓的沒力氣才不會鬧事,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自然不會去選擇以工代賑。
所以即便宋朝范仲淹開創了以工代賑,後面明清時期發生饑荒依然都是直接賑災,而不是以工代賑。
明清時期畝產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尚且如此,更別說現在生產力低下的戰國時期了。
若是沒有商人的“幫助”將各國糧食輸送到趙國,就算趙括想要以工代賑都沒有辦法。
農業,自古以來都是根本,特別是在生產力不是特別高的時期,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商鞅才會選擇重農抑商,將更多人束縛在土地上。
不過趙括作為穿越者,自然知道商業的重要性,況且以趙國現在的商業繁榮度,還遠遠達不到需要限制的地步。
為了提高生產力,只能選擇其他辦法。
吃完午飯後,趙括帶著賁一行親衛,來到城北的工坊。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經過幾天的研究,趙括現在算是明白了,他的親衛軍根本不是真正的軍魂軍團,只能算是偽軍魂軍團。
因為只有他在的時候才是軍魂軍團,他不在的就是普通的超精銳,也就是說親衛軍的軍魂不是自身,而是他趙括!
不過這倒也符合親衛的定義,畢竟親衛軍就是為了保護國君而生的,若是國君不在,親衛也就失去了意義。
至於趙括剛剛覺醒的天賦:天賜。到底能不能提高趙國人才誕生的機率,說實話,趙括一點把握都沒有,他只能感應到天賦確實存在。
至於具體效果,恐怕至少要到一二十年之後才能看出來。
掌管工坊的官員叫趙鑄,是趙括從來沒有見過的本家。
工坊歸屬少府管轄,少府則是國君的私人錢包,因此大部分都是宗室內部的人負責,畢竟舉賢不避親歷來都是中華傳統美德。
聽說國君要來,趙鑄連忙帶著工坊一千多號人站在門口迎接。
誰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這個官職可是趙王丹任命的,趙括稍微一個不高興就有可能將他擼掉甚至治罪。
“起來吧。”
趙括說道,他還不至於去針對趙鑄這麼一個芝麻大點的小官,行禮之後便讓他們起來了。
大家起身之後,皆好奇的看著趙括,每個人都知道趙括是趙國不世出的天才,帶領趙國擊敗秦國,然後兵圍邯鄲成為了趙國國君,沒想到竟然真的和傳言中一樣年輕帥氣。
“好了,大家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去,有什麼問題我會叫你們的。”趙括揮手說道。
他知道工坊有些東